提問:尼瑪多吉 西藏自治區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等論斷?這些論斷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啟發?
解讀:牛先鋒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這兩個論斷分別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資本論》第1卷中提出的。恩格斯曾這樣評價:“沒有一個人能像馬克思那樣,對任何領域的每個科學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實際應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悅。”在科學技術對生產力推動作用尚未充分展露的年代,馬克思就敏銳地觀察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并準確地揭示出未來科技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這些論述對于我們今天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仍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為何“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理解馬克思“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這一論斷,首先應該從對生產力的理解入手。馬克思是從勞動的角度來認識生產力的,他認為生產力“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這一論述表明生產力包括勞動本身、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把握住這三個要素,就容易理解“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論斷了。
從“勞動本身”來看,每當人們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要運用體力和智力,而無論是體力還是智力的發育與運用都與科學技術進步直接相關。勞動者所受的教育訓練、知識水平、科學技術素養等本身就是潛在的一般生產力,這些素養在勞動中的運用就變成了直接生產力,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從“勞動資料”來看,勞動工具是勞動資料的重要形式,在這個生產力要素上,科學技術的作用體現得更為突出。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新的勞動工具發明和舊的勞動工具不斷改進,科學技術物化到機器設備中形成了固定資本,而“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以至于離開了機器的運用,就無法談論生產力,也無法談論科學。
從“勞動對象”來看,馬克思把勞動對象劃分為“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和“濾過的勞動對象”(人化的)。對于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來說,科技進步都在增加著以前尚未被發現的勞動對象的數量,或者拓展著已被發現的勞動對象新的用途;對于濾過的勞動對象而言,科技進步增加了人工合成材料和替代材料的數目,深化了對材料的節約利用或者是廢物利用,創造著新的勞動領域。
總之,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都賦能勞動力三個要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為什么說“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
科學技術賦能勞動力三個要素,促進生產力發展,這是從靜態上來考察的。如果從整個勞動過程及其與勞動相關的社會因素來動態考察,“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其中科學和技術的作用不僅滲透于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多種情況”,而且深刻影響著“多種情況”的結合方式,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首先,科學技術發展造就了機器大工業,而機器大工業的運用又促進科技進步,從而創造出新的生產力。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積累和在生產中的運用,到大工業時代,“資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個會自行操縱工具的機器去做工。因此,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另一方面,生產一旦有技術需要,它將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為追求更高更新的勞動生產力,科學技術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快速發展起來。兩方面相互推進不僅提高了原有產業生產力,而且創造出新的產業,增添了新的生產力,這一點也是一目了然的。
其次,科學技術進步在創造新產業的同時,還能縮短生產過程,減少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一是科學技術的提高不僅在擴大著勞動資料的范圍、進而創造出新產業,而且使勞動對象的使用越來越節約;二是科學技術教會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從而無需更多投資,就能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三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會縮短勞動過程,馬克思舉例說:“由煤焦油提煉茜素或茜紅染料的方法,利用現有的生產煤焦油染料的設備,已經可以在幾周之內,得到以前需要幾年才能得到的結果。”科技越是進步,勞動過程越會不斷縮短,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再次,科學技術強大的滲透和外溢效應,促使全社會生產力整體提高。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首先可能是在一個部門、一個領域開始的,但是,科學技術具有強大的滲透和外溢作用,一旦一個部門采用了新的技術與發明,生產力有了新的提高,它就會帶動和要求其他相應部門的變革,最后使整個社會生產力向更高一個發展階段躍遷。比如,紡織機的發明對動力提出了要求,從而產生了蒸汽機的改進,紡織機與蒸汽機的結合帶來了紡織部門生產力的提高,接著在紡織業帶動下機器制造、鋼鐵冶煉、化工印染、煤炭、鐵路運輸等部門都發生了新的變革,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一次革命性的提升。
最后,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與社會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不僅大大縮短了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時間,而且使科學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這樣,科學技術本身成為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如果在科學技術十分有限、勞動還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之時,可以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那么,在科學技術進步與機器大工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時代,說“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就非常好理解了。
馬克思的論斷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啟發?
馬克思的這些論斷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一般規律,對于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當今時代,必須做好科技創新這篇文章,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重用科技賦能生產力三個要素。在新質生產力中,人才是第一資源,必須不斷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使之與新技術、新工藝、新產業、新勞動崗位相匹配;必須大力培養和使用創新型人才,鼓勵大膽創新。及時實施勞動資料的迭代升級,建立先進的裝備制造業,用創新的生產工具、工藝技術和管理提升生產力。積極開展對勞動對象的研究與探索,節約使用勞動資料,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發現新材料、拓展新用途,開辟生產力發展新賽道。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優化配置生產力三個要素,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遵循現代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規律,穩步有序推進發展。當今時代,科學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強。遵循這一規律,我們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一要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科學研究雖然投入大、周期長,但是一旦突破就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開廣闊前景;二要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顛覆性、核心競爭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三要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縮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防止三者之間相互脫節。
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總之,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暢通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的渠道;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