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每天早上八九點鐘,都會有一位個子不高、脊背微駝、頭發花白的老人走進中國石油大慶油田辦公樓,一路行來,遇到他的人都會對他投以崇敬的目光。
這位老人就是“人民楷模”王啟民。從1960年來到大慶油田,他大半生奮戰在科研一線,主持了多項科研攻關項目,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為油田持續高產穩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因新中國10年國慶而得名的大慶油田已走過65個春秋。87歲高齡的王啟民仍然堅持每天上班,關心油田發展、關注新技術研發。他說:“有了崇高的精神,事業就有了靈魂。我的一生全心做一件事,就是學習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開發好大慶油田。”
從1964年首次提出大慶精神,到2021年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再到今天,大慶石油人在這片土地上接續奮斗。如今,錨定“當好標桿旗幟 建設百年油田”的宏偉目標,新一代大慶石油人正激揚精神偉力、汲取信仰力量,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大慶力量。
上好入職“第一課” 牢記使命擔當
行駛在千里油區,隨處可見紅黃灰綠、顏色鮮明的抽油機正在上下往復,從千米地下將原油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祖國經濟“大動脈”。
“你看這井場方方正正、利利索索,標準非常高,但有的還不是‘滿分井’,我師傅秦梅說過,我們隊的井場標準是一個油點、一根雜草都不能有。”采油一廠員工高宇說。
作為去年新入職的員工,高宇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三老四嚴”優良傳統的認知在近一年時間里逐步加深。“到傳統教育室學習是我們每一名新員工入職的‘第一課’,跟著隊里的老師傅們學習是我們的‘日常課’,老隊長辛玉和能拿著‘放大鏡照鋼絲’,我師傅秦梅數十年如一日,所管的井都保持樣板井水平,計量間始終是免檢計量間,他們的言傳身教,讓我努力的方向越來越清晰——扎根崗位、苦練本領,像我師傅一樣成為一名技術骨干。”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大慶油田將優良傳統教育、嚴實作風培養作為新員工入廠第一課。
“鐵人一口井”是鐵人王進喜到大慶油田打下的第一口井,如今歸屬采油二廠管理。“在油田,我經歷了3次轉崗,從電焊工到采油工,再到集輸工,每次從零起步時,我都習慣到‘鐵人一口井’園區里走一走,跨越時空與鐵人‘對話’,鐵人不僅苦干、實干,更會巧干,有很多創新成果。我也要做崗位上的有心人,用創新思維去解決生產難題。”采油二廠第三作業區注采7-6班集輸班班長劉華說。
中轉站機泵軸承磨損快,每年更換軸承得花不少錢。劉華發現,傳統的螺絲刀“聽診法”受噪聲影響,效果不理想。她在體檢時看到醫生的聽診器,就在聽診器上安裝金屬探頭,可以快速判斷軸承損壞程度,及時進行保養。一年下來,節省各類軸承、閥門等上百個,創效9萬余元。幾年來,她把站里每臺設備的“脾氣秉性”摸了個透,對每條管線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總結創建了“四優”管理法,研發技術革新21項,與站內設備的“疑難雜癥”死磕到底,解決生產難題100多個。
從上好“第一課”到習慣“日常課”,大慶精神在大慶石油人的血脈中生根發芽,推動著不同年代、不同崗位、不同職責的石油人續寫榮光,以累計生產原油突破25億噸的優異答卷,發揮能源安全保障“頂梁柱”作用。
“移動的隊史館” 把精神一直傳下去
清晨的荒原,寂靜中傳來一陣嘹亮的口號:“時刻準備著:戰必用我,用我必勝!”這是井下作業分公司修井107隊每天提振士氣的必有“程序”。
近年來,油田“病井”情況越來越復雜,“瓶頸”難題也越來越多。最近,修井107隊正在攻關的大表套取套現場試驗就出現這樣一個難題:在套銑過程中,因為淺層泥土松散,出現了泥包鉆頭現象,導致進尺緩慢。有人勸他們放棄,部分隊員也面露難色。
得知這一情況,修井107隊黨支部書記周佰龍迅速把大家召集到井場的隊史室里,帶著全隊成員看視頻、讀“生死狀”,回顧了多年前老隊員冒著生命危險成功搶險升深2井的故事。
“我們隊為什么能搶險成功?就是因為我們始終保持著硬作風。這個難題不是不能解決,我們可以多方嘗試,比如加大排量,或者再精調一下泥漿比例。我們只有繼續錘煉硬作風,堅定攻堅信念,才能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始終做油田最信賴的‘特種隊伍’。”周佰龍說。
60年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形成于石油大會戰時期,講述的是老一輩石油人奮斗的故事;60年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照亮的是新一代石油人前行的方向。
還沒出正月,“石油魂——石油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宣傳團已經開展了兩次宣講。近年來,宣講團上高原、下井隊、闖大漠,進政府、進校園、進外企,并抵達中亞、中東、南美等地進行宣講。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宣講1000多場,行程近百萬公里,受眾超400萬人次。
短視頻、情景劇、沙畫、詩朗誦……在“鐵人大講堂”上,“人民楷模”王啟民、技術革新標兵段福海、“國際焊王”王召軍等主講嘉賓以接地氣的樸素語言和多種多樣的講述形式,詮釋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展示大慶石油人的時代新風采。14年來,已累計舉辦23期、47場講座,線上線下觀看人次近116萬。
近年來,大慶油田不斷豐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宣傳教育載體,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46個教育基地納入大慶全域工業旅游景點和紅色文化旅游景點,設計了會戰傳統文化之旅、尋根之旅等3大主題、27條精品線路,開發了“游學式”文化旅游項目。同時,堅持打造“移動的隊史館”“行走的石油展廳”“云端的精神課堂”,向新一代石油人傳遞著“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信念和動力。
榜樣引領 “紅遍松遼大平原”
新年伊始,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司1205鉆井隊帶著260車“家當”,搬離舊址,裝配“新家”。這支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隊伍,在現任隊長張晶的帶領下,曾實現了年進尺10萬米“四連冠”,在古龍頁巖油水平井施工中,先后實現了鉆井周期從113天縮短到9.98天的紀錄,引領了鉆井隊伍整體大提速。新井水平段長度突破3000米,面對“新家”帶來的新挑戰,張晶信心滿滿:“作為‘鐵人隊’,就要為大慶油田原油穩產多打進尺、多出油、多創效。”
在劉麗工作室,采油二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采油工班長劉麗和成員們正在一同探討著下一步重點工作。工作室成立以來,累計培訓技能骨干1.5萬余人次,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多件,創效1.2億元。“既然選擇當工人,就踏踏實實當個好工人,要像鐵人那樣有責任、講擔當,練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劉麗一直記著剛工作時父親的教導,“我們深化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實施青春崗位建功行動,讓各個系統、各個崗位都有發聲的機會、成長的舞臺。”
裝備制造集團射孔器材有限公司研究所試驗靶場上,副所長賀建磊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一系列的聯炮和打靶試驗。這么多年來,他實現項目研發技術成果21項,射孔器穿深累計打破世界紀錄4次,獲國家專利10項,推廣成果60多件。他們以射孔器材科研技術攻關、油氣井射孔技術服務領域的業務發展為核心,攻堅啃硬、沖鋒在前,不斷創新與超越。
“一面紅旗紅一點,五面紅旗紅一片,百面紅旗迎風展,紅遍松遼大平原。”60多年來,無數模范人物留下無數動人故事,一代代石油人的接續奮斗源源不斷地為大慶精神注入了新的榜樣力量和時代價值。
2023年9月21日,大慶油田召開紀念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暨新時代先進典型命名表彰大會,包括張晶、劉麗、賀建磊在內的8位先進典型獲得大慶油田“新時代鐵人式標兵”稱號。
“他們對黨無限忠誠、對油田事業充滿熱愛,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大慶石油人對‘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深刻理解與躬身實踐,是全油田干部員工學習追趕的榜樣。”大慶油田黨委書記、公司執行董事朱國文說,“大慶油田把紅色基因融入高質量發展血脈,持續抓典型、樹樣板,樹立精神燈塔,照亮時代征程。”
從偉大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
張英
【專家視點】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神的力量,強調“黨的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帶有不同的歷史特征和實踐品格,但其中蘊含的愛國、奮斗、拼搏、奉獻的精神元素一脈相承。當今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要用黨的偉大精神滋養自己、激勵自己,以昂揚的精神狀態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注入不竭動力。
汲取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由職工群體在油田開發建設實踐中創造的,其中就蘊含了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激勵著工業戰線廣大干部群眾奮發有為。百余年來,無數先烈舍小家,為大家,不怕犧牲,只為家國平安,他們的家國情懷成為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家”與“國”的意義,鼓舞著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不懈奮斗。
汲取拼搏奉獻的精神力量。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精神特質。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系列偉大精神,無一不包含著奉獻。“先全局,后局部;先國家,后個人;先生產,后生活。”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既缺油又缺錢時,大慶油田會戰隊伍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拼搏奉獻精神就熔鑄進石油人的血脈。這種奉獻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不斷拼搏、默默奉獻,不斷用自己的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汲取頑強斗爭的精神力量。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國共產黨人在崢嶸歲月中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大慶油田的創業史發展史,是對這種頑強斗爭精神的生動詮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然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在新征程上就要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依靠頑強奮斗打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新天地。
汲取先輩榜樣的精神力量。在黨的百年奮斗中,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榜樣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高高在上的,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真正和我們當下連接起來的具象存在。大慶把三代鐵人的故事講到了全國,召喚千千萬萬個鐵人站出來,源源不斷地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注入新的力量,彰顯新的時代價值,有效推動了紅色基因的傳承。我們敬仰英雄、學習榜樣,就是要見賢思齊,要主動到基層一線去,到急難險重的崗位上去,要培養黨員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使榜樣的力量直抵心靈,化作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動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作者:張英,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
在大慶這片熱土上科研腳步永不停
講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專家 程杰成
【一線講述】
41年前,我21歲,從化學專業畢業來到大慶油田,成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而今已是鬢染白發,但一顆求索之心從未老去。
剛工作時,化學驅并不熱門,聚合物驅研究組也僅有5個人。“冷”環境不能冷卻夢想,艱難的日子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激勵下,我們執著追逐夢想,為大慶這片偉大的土地、這座英雄的城市奉獻著我們的青春。
我清楚地記得,當年外國權威專家給出的論斷——聚合物驅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在研究聚合物驅的“升級版”三元復合驅時,法國專家給出結論,大慶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復合驅不適用。
我們尊重“權威”,借鑒“權威”,但不盲從“權威”。能不能為大慶油田的接續發展蹚出一條路?那時候真是憋足了一口氣,非要干出個樣來。
我們“泡”在辦公室,把一部部大塊頭的著述,變成一篇篇“讀薄了”的筆記;我們一頭扎進圖書館、實驗室,文獻查了上千冊、攻破8萬多個試驗點;為弄準一個數據、一個模型,我們常常通宵達旦、樂此不疲……那段歲月,我們創新提出了聚合物黏彈性驅油理論,建立世界首個工業化技術體系,使大慶油田采收率提高了10%以上;到三元復合驅技術在油田推廣時,采收率比水驅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大規模工業化應用該技術的國家,彰顯了中國石油的國際競爭力。
我一直難忘一個場景:三元復合驅首個先導性試驗投產那一天正是除夕,我們在現場忙到深夜,返程時,漫天的煙花好像都在為我們慶賀……
搞科研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場”,而是一群人的攻堅克難之路。一直以來,我都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受益者,精神的引領讓人變得更加強大,而對這種精神的踐行與傳承,也讓我的團隊獻身石油科技事業的信念更加堅定。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端牢端穩能源飯碗”“科技報國、興油強國”“國家需要、油田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我們的使命早與國家命脈緊緊相連。化學驅后的剩余油高度分散,進一步開發相當于在水中找油、水中撈油,這實際上已經是四次采油,是油田開發的世界級難題,但我們敢闖“無人區”。在系統剖析118個化學驅后區塊、近3萬口井的資料后,研發出“堵、調、驅”相結合高效四次采油技術,實現了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礦場試驗,采收率提高12個百分點,開創了世界四次采油技術的先河。
一出校門就踏上了化學驅的攻關路,從當年的“小伙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伙伴”,科研的腳步不會停歇,我們的路還很長很長。(本報記者張士英、本報通訊員伊麗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