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移風易俗事關黨風政風民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焦點和難點。筆者在擔任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委書記時,沂水縣把破除殯葬陋習作為移風易俗的突破口,發起和組織實施了以“惠民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直面問題、深入調研,為殯葬改革做好前期工作
殯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看重的大事,也是陳規陋習最多、最集中、最普遍的一個環節,需要在移風易俗工作中重點把握。經過深入調研發現,農村70%—80%的陳規陋習都集中在殯葬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有三個:殯葬難、殯葬貴、死不起、葬不起,公益性公墓供給不足,導致農村散埋亂葬現象突出,城市“陰宅比陽宅貴”;厚葬薄養現象普遍,生前不孝敬,喪事卻大操大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儀式繁瑣,程序復雜,為了爭臉面、講排場、擺闊氣,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甚至請歌舞團進行低俗表演等。很多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但礙于情面,不得不“隨大流”。
沂水縣地處魯中南地區,總人口120萬,每年去世9000人左右。千百年來,民間一直延續著修墳、做壽衣、選擇結實耐腐的木材做棺材以及挪床、倒頭、穿孝、送湯、頂老盆、送盤纏、圓墳、上五七墳等殯葬風俗,其中也存在很多陳規陋習,特別是“人過60打大棺材”“人過70修墳”比較普遍。沂水移風易俗工作有一定基礎,火化率基本達到100%,沂水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多次座談、反復測算、風險評估、制定預案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2017年5月10日,在全國率先推行“殯葬全免費”政策,提出凡是具有沂水籍、在沂水去世的公民,其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公益性墓穴和墓碑使用費、碑文刻制費全部免除,相關費用由政府承擔,群眾可以不花一分錢辦好“身后事”,一場殯葬改革在2434平方公里的沂水大地上拉開大幕。
惠民禮葬、逝有所安,全力推進殯葬改革邁向深入
殯葬改革破千年舊俗、樹時代新風,利益牽涉廣、難度系數大、改革風險高,確保正確改革方向至關重要。沂水縣委領導班子在改革之初就明確提出“三為主”“三不準”“三嚴禁”:即以正面引導為主、以說服教育為主、以優質服務為主,不準“一刀切”、不準強制、不準搞平墳運動,嚴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嚴禁個人和集體租售土地作為墓地。“三為主”“三不準”主要針對黨員干部,對其在改革中的行為和工作方式進行約束;“三嚴禁”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也是底線紅線和剛性約束。“三個三”原則是這場改革的總遵循和指導原則,保證了改革在正確航道內持續深入推進。
首先是宣傳動員。2017年5月,沂水縣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下發了《致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和企業家的一封信》,鼓勵這些關鍵群體身體力行推動改革,在實施全民惠葬工作中發揮示范表率作用;下發了《致全縣人民的一封公開信》,引導群眾算好經濟賬、土地賬、資源賬、安全賬、環保賬、祭祀賬“六筆賬”。通過有重點、有節奏的宣傳動員和擺事實、講道理的“算賬”方式,群眾參與和支持殯葬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
其次是公墓建設。這是殯葬改革的重中之重。沂水縣以鄉鎮為建設主體,本著“就近方便、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規劃建設110處公益性公墓,從開工到完工僅用了50天時間,到2017年7月1日所有公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墓穴10萬個,滿足全縣10年殯葬需求。同時,規范公墓使用,對每個墓穴進行編號,逝者按照去世先后順序入駐;在縣民政局成立副科級公墓管理中心,實現公墓管理科學規范、常態長效。
第三是抓好配套改革。殯儀館也是殯葬改革的重要環節,沂水縣把殯儀館由自收自支單位改成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運行費用和職工工資全部由財政兜底保障,并規定職工工資不低于改革前水平,既讓殯儀館重新回歸了公益性,又消除了干部職工后顧之憂。此外,縣里投資450萬元對火化爐進行改造,全部升級為高標準環保火化爐;將全縣遺體運送車全部納入統一管理,運尸費每月底由財政據實結算,并設立舉報電話加強監督;重建村紅白理事會,選任素質高、能力強特別是善于做群眾工作的領導干部,在改革中發揮積極性和正能量。
第四是推進喪事禮儀改革。在全免費改革的基礎上,2018年7月1日,沂水縣進行了喪事禮儀改革,全面推行“追思會”模式——居民去世后,在尊重其家屬意愿的基礎上,召開簡樸而不失莊重的追思會,由鄉鎮包村機關干部主持,村支部書記致悼詞,村紅白理事會全程服務,并對舉辦場地、現場布置、音響設施配置、儀式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至此,改革也由“殯葬全免費”深化調整為“惠民禮葬”,正式形成“全民惠葬、厚養薄葬、逝有所安”的改革精髓。
以文化人、建章立制,推動實現殯葬改革善作善成
移風易俗尤其是殯葬改革是對千年傳統習俗和傳統觀念的較量和挑戰,要實現真正的成功,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變、模式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轉變、文化上的革新。沂水縣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2019年11月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移風易俗教育基地,主要宣傳展示殯葬歷史文化、生命科學知識和沂水縣殯葬改革推進脈絡,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并將移風易俗納入黨員干部培訓和中小學生教育內容。2020年初,根據沂水殯葬改革期間發生的真實故事,創作推出全國首部殯葬改革主題方言話劇《櫻桃崮下》,在各個地區巡演80余場次,其中進京演出2場;2023年又改編為同名電影,10月8日在濟南首映,10月20日在全國公映。禮葬文化、生命文化,在沂水縣深入人心,形成了新風尚。
制度建設是殯葬改革持續發展的保證。2020年初,沂水縣組織有關部門對前期殯葬改革各項制度規范進行了梳理,提煉形成《沂水縣文明殯葬規程》,系統明確殯、葬、祭各個環節具體規范,標志著沂水殯葬改革步入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軌道。2020年11月26日,該規程上升為山東地方標準《文明殯葬工作指南》。2021年3月12日,沂水縣殯葬改革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第七批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2023年5月試點項目通過國標委評估驗收,編制的《山東臨沂沂水殯葬改革標準體系》,涵蓋“通用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服務提供標準、崗位工作標準”4大體系、21個子體系、161項標準,為持續鞏固“惠民禮葬”成果提供了制度支撐。
截至今年2月底,全縣62773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累計節約社會殯葬支出15億多元,節省土地1300多畝、木材6萬余方。
【本文作者為中共臨沂市委常委、秘書長】
責編:羅 婷/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