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為新時代為什么要辦好思政課、怎樣辦好思政課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5年來,思政課改革創新在探索中不斷凝練聚焦,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改進,建設理念日益明確、基本格局深刻變化、內容體系日臻完善、方法路徑豐富多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政課建設要以改革創新為導向,進一步強化黨的領導、創新驅動、協同聯動、數字賦能,書寫新征程上鑄魂育人的奮進篇章。
1.思政課改革創新成效顯著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思政課建設,以系列政策舉措實現思政課改革創新,并在建設理念、基本格局、內容體系和方法路徑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理念日益明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及黨中央出臺的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如何抓”的問題。“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等重要論述,錨定思政課建設的基本指向,深刻闡釋思政課的本質,從治國理政的高度拓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視野和格局,為辦好思政課提供了根本遵循。《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臺,完善了思政課建設的制度體系,為思政課改革創新做好了頂層設計。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格局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高質量發展、以科研支撐教學的持續推進和共同辦好思政課的社會環境,共同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著力打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的堅強陣地,將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重點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重點學科、思政課作為重點課程加強建設,客觀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學院從多到強、從強到優的轉變,為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奠定堅實組織保障。同時,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基礎以科研項目的牽引方式得到進一步夯實。國家社科基金設立“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教育部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中設立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以扎實的理論研究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學理深化。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家庭配合支持,以及社會組織廣泛參與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辦好思政課的社會大格局初步形成。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容體系日臻完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大思政課”的全面推進以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豐富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干什么”的體系。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在高校本科階段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材出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進一步鞏固完善,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有機融入思政課程。此外,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社會力量等積極“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大國邊疆”“千人百村”等社會實踐,推出系列“行走的思政課”;“北京中軸線上的思政課”“講臺上的新思想”等品牌活動,把思政課搬到歷史現場的第一線。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也得到廣泛關注。2020年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2022年部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工作,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一體化、教材一體化、教學一體化、教師一體化等,以“同題共答”的形式持續深化。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法路徑豐富多樣。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以及思政“金課”示范引領,拓寬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怎么干”的路徑。以“八個統一”為導向,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法被靈活運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中。隨著教育數字化發展,思政課建設從實體課堂逐步向虛擬課堂、混合式課堂拓展。優質課程資源不斷涌現,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牢牢把握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金課”的責任擔當,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一體化教學資源,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金課體系和“思想道德與法治”金課體系。
2.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經驗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5年來,思政課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發生深刻變化,其中蘊含著堅持黨的領導、創新驅動、協同聯動等基本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凝聚提升思政課質量的廣泛共識。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堅持把思政課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嚴格落實地方黨委思政課建設主體責任,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標志性工程。各級黨委落實完善思政課專題會議,在工作布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堅持建立健全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抓思政課機制。高校黨委書記、校長作為思政課建設第一責任人,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講課,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召開思政課建設專題會議,把思政課建設情況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評估體系。
堅持創新驅動,激發加強改進思政課的持續動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和研究闡釋,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全面貫穿、有機融入各門思政課程,著力在政治引導、學理闡釋和價值塑造上下功夫。堅持強化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在保持思政課必修課程設置相對穩定基礎上,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特點構建形成必修課加選修課的課程體系;緊跟實踐與理論創新步伐,及時編寫修訂思政課教材,形成立體化教材體系,切實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時代性、科學性、可讀性,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堅持革新思政課教育教學方法。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鮮活素材為依據,把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學生特點有機結合,以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專題式、分眾式等方式方法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堅持協同聯動,聚集構建思政課格局的整體合力。堅持一體推動隊伍建設。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培訓體系,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多措并舉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堅持橫向統籌各方力量。善用“大思政課”,以系統觀念做好整體設計,推動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力量協同發力,實現教育教學資源互聯互通、經驗方法互學互鑒,讓思政課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堅持縱向貫通各個學段,合理設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打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工作機制。
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以必修選修聯動、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為著力點,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走向新高度。
必修課和選修課聯動,優化思政課課程體系。首先,傾力打造“硬核”思政必修課,使必修課成為開展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和核心區。通過師資保障、內容創新、方法革新等加強主干課程建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學和科研作為重中之重,打造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核心的思政“金課”體系。其次,創新推出特色思政選修課,使選修課成為深化思政課教學的多通道和寬平臺。在保持思政課必修課程設置相對穩定基礎上,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特點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最后,構建形成必修課加選修課的課程體系,使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與微循環交互暢通。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通過多元課程模塊的設定,實現必修課與選修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斷鞏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
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拓展思政課建設格局。實現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是延展建設格局空間視域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以波瀾壯闊的實踐為課堂,把思政課搬到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推動思政課教育教學與學生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結合,以體驗式實踐課堂為典型示范,組織學生走進社會、深入基層,了解國情、感悟擔當,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另一方面,引生動鮮活的實踐進課堂,讓基于社會實踐的思政素材充溢課堂。鼓勵各地各校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合作機制,依托鮮活生動的實踐素材,提煉實踐育人規律,開發一批能夠闡釋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的實踐大課。以開門辦思政課的理念,充分吸納各種社會資源、社會力量、社會途徑、社會活動等參與思政課建設,不斷實現思政課改革創新向社會生活大舞臺拓展。
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激發思政課創新動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改革創新,是激發創新動力持續高效的重要之舉。一是強化數字建設,用好資源平臺。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打造的思政課程資源平臺、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以數字技術再造課程結構、資源開發、隊伍培訓,推動思政課同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二是拓展數字成果,打通數字資源。充分發揮“名師大家講黨史”“黨史百年:人物·事件·文獻”等相關數字成果的示范作用,建設覆蓋每門思政課、服務一線教學的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以及在線示范課程庫等,打造富有用戶黏性的思政課網絡備課學習“中央廚房”。三是革新數字技術,延伸數字鏈條。堅持共建共享原則,通過運用XR、VR等虛擬仿真技術,實現人機對話、動感交互,以優質思政課程資源延伸思政課數字鏈條,不斷實現思政課教學從技術運用向技術賦能的理念升級,思政課教師從單兵作戰向集團作戰的系統轉變,思政課建設從同向同行到共建共享的深度融合。
(作者:王易,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