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立冬時節,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流光嶺鎮一場氣勢恢宏、別開生面的忠孝文化節活動被媒體紛紛報道。從農村的田間地頭到城鎮的街頭巷尾,鄉親們有滋有味地傳頌著忠孝文化節那些感人的故事。
誰也不會忘記活動中東莞展能公益組織竟從全國組織400多位志愿者,開著十多臺大巴車,不遠幾千公里,長龍般地奔赴我那偏遠的小山村,彩旗招展,那場面震撼心靈。而且自帶干糧,捐資500多萬改善農村教育環境,鄉親們感動得滿面淚流。
從來也沒有如此,天南海北的上100位鄉賢,其中教授、將軍級的鄉賢10多位,他們少小離家,鬢毛已衰,居然在嚴冬凜冽的寒風里齊刷刷地回到家鄉,為故鄉,為忠孝文化節帶來祝福與喜氣。
同樣難以想象這么一個小鄉村,這里的鄉親們純樸如初,擁抱忠孝,呵護著忠孝這塊神圣的土地,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堅守“小孝敬老、中孝愛崗、大孝報國”的信念。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躁動的市場大潮中,鎮黨委政府恪守初心,行忠孝大道,形成了以忠孝文化治理鄉鎮的新模式,多年來,這里“無毒、無詐、無黑、無上訪”,風也清,氣更正,忠孝之根深扎厚實大地。
誠然,忠孝文化節沒有燒烤節的煙火,沒有煙花節的爛漫,沒有炒粉節的口福,也沒有豐收節的實惠。但它有自身獨到的魅力與韻味,給人心靈以洗禮,為人們的精神賦能,其味無窮。
唱響忠孝之聲
當今之世,總有種聲音質疑忠孝文化的價值。社會道德滑坡,尤其是太多的兩面人大行“偽忠偽孝”之道,讓純樸的鄉親們懷疑人生,懷疑還要不要在“忠孝”這一神圣的陣地上堅守?
在價值的迷惘處,在追求的混沌時,忠孝文化節應運而生,再次唱響忠孝文化的主旋律,以當地《摘黃花》《家風頌》《中華孝道》等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方式,以愛心人士無償奉獻的實際行動,展示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風采。
與琳瑯滿目商業氣息濃厚的文化節不同,忠孝文化節匠心獨具,喚愛心、正三觀,訴衷腸、展風采。重申忠孝文化的價值,領略忠孝文化的韻味。
清楚地記得,活動期間,邵東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國軍與參加活動的代表座談,以嘮家常的方式,把忠孝文化的時代價值講得活靈活現。說自己家族孝敬老人的感人故事,談從中得到心靈滋養與成長福報的體會。春風化雨般地讓人感受忠孝文化不僅帶來社會和諧、家庭和睦,而且使個人更加寧靜與充實,行穩致遠。
放眼歷史,“忠孝”二字承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離開“忠孝”,二十四史真不知如何下筆?一部中華史,可以說是一部用“忠孝”繪成的恢宏畫卷。二十四史中各種人物臉譜,君子與小人,英雄與小丑,明君與暴君,光明與黑暗、美與丑,底色就是忠與孝。
忠孝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魂。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被完整地延續下來,這是為什么?本質上,是忠孝為核心組成的中華文化精神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繁衍力。
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靠什么?依然離不開忠孝的精神偉力。
弘揚忠孝文化,孝老愛親、精忠報國,才有民族的未來。
家鄉的忠孝文化節,是民族“根文化”的盛會,是種德立命的思想盛宴。小地方,大視野,在忠孝價值彷徨時,講好忠孝的故事,唱響忠孝之歌,立意高遠,傳承歷史,啟迪未來。
偉人圈“地心”里長出的花蕾
忠孝文化是一個宏大的主題,一說忠孝文化節,很多人會覺得應該到中華世紀壇或到山東孔子廟去舉辦,懷疑我家鄉流光嶺這么個不知名的小地方是否有厚實的文化承載舞臺?甚至懷疑是不是因為造勢作秀、摸腦殼摸出來的文化節?
流光嶺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忠孝文化的氣場已非尋常之地。
歷史上,這里是湖南偉人圈的“地心”之地,是以忠孝為主基調湖南“三陽文化”(即老邵陽、衡陽、祁陽)的醞釀與傳播的核心區,深厚的忠孝歷史文化根基,即便不是忠孝文化的圣地,但至少也是忠孝文化的盛地,是做忠孝人的福地,是做人做事的靠譜之地。
現實里,忠孝文化已化為新一輪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量,利用忠孝文化治理鄉鎮,面貌一新。以忠孝文化完善鄉鎮治理,有一套成熟的組合拳,舉辦忠孝文化節,是其重要的一環。
因此,故鄉的忠孝文化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故鄉泥土里長出來的盛大節日。
我的故鄉流光嶺,是忠孝文化光芒四射的好地方!
忠孝文化,流光溢彩
每個人只有一個故鄉。對故鄉的那山那水,總有些自豪處。
我的故鄉流光嶺,雖然山上不長樹,塘里常缺水,但大伙就是對“流光嶺”這個名字感到自豪,認為命里“帶金”,天生注定“流光溢彩”。
世人好奇:有什么因子流光溢彩?
家鄉的父老鄉親不負韶華,早就把完美的答卷,寫在大地上。
多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用忠孝文化完善鄉鎮治理。忠孝文化精神進校園、進山村、進家庭,融入百姓的心里。
故鄉的忠孝文化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流光嶺上。
這里的中小學全面開展忠孝文化教育,用忠心獻給國家、愛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朋友,孝心獻給父母的做人準則,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
這里用忠孝文化梳理社會關系,重修鄉村和諧。家庭里指責少了,包容多了;鄰里計較少了,互助多了;干群之間,抱怨少了,理解多了。如此,昔日常見的打架斗毆、小偷小摸或“上訪”現象均從人間蒸發了,從前所謂的“刁民”,也是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這里的鄉賢最念家鄉,“人生得意千百回,難比醉在鄉音里”?;貓蠹亦l,參與家鄉建設已成為鄉賢們的習慣,鄉賢聯絡工作站遍布深圳、貴陽、長沙等許多城市,成為鄉愁記憶的一道亮麗風景。
這里連續舉行了三屆“獎教獎學”暨“五十佳”表彰大會,表彰獎勵一批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及十佳鄉賢、十佳清廉標兵、十佳公婆、十佳子女、十佳村民代表等優秀個人。
切莫小看這種表彰,在城市或機關單位,這種表彰的確把人搞膩了,但對農民來說,幾千年來,有幾個農民能到政府大樓里戴大紅花、領獎品?
更主要這意味著基層管理重心的下移,干部必須深入群眾中,了解每一個家庭動態,掌握每位村民的品行與操守,并為鄉親們樹好身邊的榜樣。
鄉親們一旦上了政府的“光榮榜”,捧著政府頒發的證書與獎品回到村里,如同航天英雄回歸故里一樣自豪。東家來看看,西家也來瞧瞧,文明鄉風、良風美俗也就慢慢形成了。
以忠孝文化治理鄉鎮,不是停留在高大上的概念上,而是有一套成熟的辦法與經驗,步步走實,招招見效,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走出了一條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子,令人欣喜。忠孝文化節,進一步放大忠孝文化的光芒,把故鄉的精氣神推向新高度。
看未來,也許我的故鄉依然沒有絕美風景,但有無毒無害、無欺無詐的干凈大地;
也許我的故鄉依然沒有名優特產,但有世上最稀缺的資源,全世界少有的無價之寶,這就是有一顆“忠孝之心”,“做人靠譜,做事放心”。
也許我的故鄉還是出不了星斗級的偉人,但有我的父老鄉親守著偉人圈的“地心”之地,踐行忠孝之道,平凡平實而幸福。
這就是我的故鄉走向美好明天的底氣!
(作者:申平華,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