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特殊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強震、強降雨頻發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頻發且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原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排查,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約30萬處,并針對性采取工程治理、避讓搬遷、監測預警等措施主動防范隱患,由此構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使每年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為降低,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成效。因我國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除強震地質災害外,強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占總數的90%以上。為此,我國逐漸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國家、省市、區縣等多層級的氣象預警體系和群測群防體系,各級氣象和國土部門聯動,強降雨前及時發布氣象預報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地方政府和受災害威脅的百姓通過培訓和演練,在收到預警信息后根據防災預案及時主動撤離危險區,這一群測群防體系在減少因災人員傷亡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照片由代表獨家提供)
但是,近年來在建工地卻發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事故,事后的調查結果表明,上述事故均發生于工程在建工地,且事前施工現場已收到過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或已出現明顯的臨災征兆,當地百姓都及時組織撤離了,但施工方卻因缺乏相關的防災知識和預案,抱著僥幸心理或麻痹大意,未組織人員及時撤離,由此釀成災難性事故。具體地講,工程建設單位在地質災害防范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防災減災體系不健全。施工單位經常根據承接的實際工程不斷變換工作區域和地點,尤其從北方或平原地區到西部來從事工程施工的單位,缺乏對地質災害的基本認識,從思想意識和管理體系上對防災抗災不夠重視,很少做好做足防災減災安全教育和培訓演練,防災減災措施也不到位。
(二)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一是監測預警系統覆蓋不全面。西部山區自然災害類型繁多,地形條件復雜,不少工地因受通信、交通等制約,難以實現監測預警全覆蓋。二是預警發布機制不完善。各地各部門發布主體、發布內容、發布程序未統一明確,相關部門在“怎么發”“發給誰”“發什么”等方面尚未明晰;發布流程不規范不閉合,信息傳遞不通暢無確認,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是否收到預警信息、收到后是否繼續傳遞到最末端、末端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缺乏跟蹤,容易造成收到預警后不作為的情況產生。尤其在施工工地,項目部安全負責人、值班人員等末梢行為規范缺乏監管和反饋機制。
(三)防災減災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一是工地缺乏專業的災害調查評價和應急隊伍,安全員等安全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亟待提升,工地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員防范突發事件的銜接不夠緊密,對防災減災的意識有待提升。二是建筑施工人員缺乏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和應急避險能力,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防范意識和應對準備不足,應急能力與響應機制建設不到位,事前“不聽話”、事后“找救助”的現象較多。三是工程選址時缺乏對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甚至將營地、工棚布置在災害危險區。
相關經驗教訓值得高度重視和及時整改,為從源頭上杜絕地質災害安全事故的發生,建議:
(一)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壓實責任主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完善重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機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地方屬地責任”。建議相關部門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壓實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防治的各方責任,理順流程、優化預案,完善重大風險處置統籌協調機制。
(二)提高在建工地的自然災害風險精細化調查評價水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防災減災新形勢下,需要進一步強化“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理念。要充分利用現代遙感技術等手段,開展在建工地及周邊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精細化調查排查,提前主動識別和發現災害隱患,并通過“點面雙控”等措施防控地質災害。
(三)健全工地的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體系。在災害隱患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區域和隱患點布設地質災害監測設備,構建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并結合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實施地質災害的精準預警,建立閉環預警響應管理機制,確保預警有響應、響應有反饋。加強工地與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及時獲取氣象、地質、環境等方面的信息,為監測預警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解決災害風險預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設防能力,編制和實施防災減災規劃,并將其納入當地的統一管理體系。
(四)完善工程施工過程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動態評估。隨著施工的進行,場地環境條件在不斷變化,成災條件也會動態變化。應及時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威脅、工程施工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動態評估。對于已完成的評估項目,應定期進行復查和更新,以確保評估結果的時效性。
(五)編制防災預案,開展應急演練。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和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完善工程建設工地營地防災減災針對性措施,制定詳細的防災預案,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獎懲制度和聯動管理體系,鼓勵全民參與風險防控,并根據需要組織防災救災演練。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和聯絡機制,明確職責和分工,加強物資保障和人員培訓,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以確保在地質災害發生時積極主動防范和應急響應。
(六)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體系,提升工程在建工地及工區普通大眾對地質災害的基本認知和了解,增強防災減災救災的安全意識。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要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預警要發揮減災效應,不僅在于預警信息的發出和接收,更在于工地的工作人員要知道“收到預警之后該如何行動”,對施工現場的作業人員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其知險、識險、避險、自救等方面的意識,夯實災害應急管理的基礎,提升災害應急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