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余永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就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口規模巨大,這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巨大優勢,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重大難題。在現代化發展初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充分發揮人口紅利的有利因素,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但隨著人口紅利效應的相對弱化,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既堅持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又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打造惠及十四億多人口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為當前我國面臨的全新問題。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特征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置于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位置。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中的“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到《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保有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幾十年來,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執政目標的演進體現著我們黨始終不變的人民立場。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不僅是“富口袋”,更要“富腦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內而外的富裕和充實,才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動寫照。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中,現代化發展往往被單純理解為物質文明的創造,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忽視精神文明的發展,這導致一些發達國家日益暴露出利己主義盛行、消費主義至上等缺陷。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語境與布局發展中,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能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從外部環境來看,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的快速充裕,全球范圍開始出現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泛濫的現象,對此,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始終保持著二者的平衡與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最終價值將在人的行為和活動中得到體現,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崇尚資本至上、經濟至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掩藏現代化的協調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失衡的惡劣后果。在充分汲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不僅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更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的道義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以及“天道無為”的自然觀的堅守。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和平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我國發展的鮮明特征。作為現代化的先行者,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加掩飾地推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通過戰爭、種族滅絕、奴隸制等手段積累現代化的原始資本。這種充滿血腥罪惡的傳統現代化道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始終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我國一以貫之的和平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以包容性態度追求與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將自身發展嵌入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循環中,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注入互利性力量。(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蘇楠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