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無華人;河海流處,皆聞華語。”中國春節無疑正表現出極強的本土內生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正在國際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的第10個“固定假日”。這一消息給中國春節走向國際化、成為“世界節日”又增添了佐證。
春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大、最熱鬧、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節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意義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春節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直到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頒布的《太初歷》才明確規定下來。因為春節源于農耕生產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題是感恩、慶賀和祈福。在辭舊迎新的時刻,感恩在過去一年所有人的幫助,慶賀農作物的豐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健康幸福。為了表達這三個主題,逐漸形成了各種儀式活動。如以祭祀天地祖先、謝年、拜年走親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團圓飯、舞龍舞獅等表示慶賀,以祭祖、接財神、壓歲錢、社火等表示祈福。春節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蘊含著歡樂、祝福、團圓、和諧等極具包容性和親和力的中國文化精神和情感訴求。正是這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精神,使春節文化具有國際傳播的價值基礎。
春節蘊含深厚的情感歸屬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春節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分。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有著深厚的家庭情結。中國人的家庭情結形成了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傳統家庭美德。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可以濃縮為“孝老愛親”。將“孝老愛親”從家庭層面拓展至國家層面則成為“為國盡忠”。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有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當今社會快速變化,有些人可能會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真情,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需要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滋養。”應推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緊密結合,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重要體現,是我們窺見“歷史中國”的一個窗口。春節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包括儀式、節日裝飾、飲食和相關的娛樂活動,是時間跨度最長、文化民俗最密集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具有生活與文化的雙重屬性,表現為外在的生活方式和內在的文化意蘊。盡管有些外在儀式發生了變化,但文化意蘊并未改變,如壓歲錢,最初是不能使用的吉祥錢,明代以后以正式錢幣作為壓歲錢,近年來微信紅包壓歲錢逐漸流行,雖然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長輩祝福小輩健康成長的文化意蘊沒有變化;又如親友之間相互拜年是春節的傳統,但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通訊及網絡的普及,出現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遠程拜年的形式,這在文化意蘊上也沒有區別。無論是傳統習俗還是新興習俗,都強調家庭團圓、世代和諧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親情、和諧與樂觀。春節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沃土之中,呈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態度。
春節是凝聚全球華人情感信仰的重要時刻
當前,海外華僑華人近以億計,這一龐大的傳播主體無不重視春節在移民地的個體和社會功能,“出國更愛國”“我即中華”“春節在,華夏就在”的主體精神通過春節得以充分展示。同時,這一主動的“自我”文化意識也開始為世界各國廣泛接受。春節新年,讓全球華人對“四海一家”的感受變得更為深刻與生動。
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既包括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這些“儒家文明圈”或“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包括泰國、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等“基督文明”國家則在部分州或地區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中國春節正成為國際性的盛大節日,已由華人群體的“私人儀式”嬗變為移民國的“公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