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新寧(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盧釗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形式,旗幟鮮明地統一觀念、建構共識、凝聚力量,為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豐富資源與有力支撐。
時代訴求
“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是黨中央結合時代變化與實踐變革作出的重要理論判斷,是對世情、國情與黨情展開三重追問的結果。
從世情來看,資本主義“重物輕人”的本質撕裂現代社會的肌體,科學社會主義需要煥發新的生機。在特定歷史階段,資本主義曾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但自從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來,“抽象統治個人”的物化現象愈演愈烈。多重危機疊加之下,人類文明發展的巨輪該駛向何方,成為迫切需要回答的時代難題。
從國情來看,“兩個大局”相交織的局面、“東升西降”的趨勢,要求中國等新興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自己的主張,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從黨情來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定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吹響時代奮進的號角,是大勢所趨、民之所向。
本質彰顯
“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還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就現代化的主體問題而言,資產階級思想家也承認現代化的主體是人,但他們眼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經濟人。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人是現實的人,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超越物本邏輯、堅持人民至上的經驗總結。
人是現代化的尺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當前離不開資本要素的參與,必須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保障資本要素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驅動作用。同時,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吸收借鑒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優秀文明成果。
不過,“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注重規范和引導資本的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要注重契合人的多元向度,彰顯人民群眾對于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期盼。
人是現代化的依靠。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既不是上帝,也非少數英雄人物,更不是黑格爾所謂無人身的絕對理性。相反,勞動群眾生產方式的進步,改變了社會分工,塑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關系,進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念、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
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改制等,無不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與汗水。同時,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要想把中國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歸根結底還要依賴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人是現代化的目標。從價值本體論的意義上講,現代化浪潮之所以能席卷全球,關鍵在于:它肯定勞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承認每個個體都有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權利。人是現代化的目標,現代化發展成果理應惠及人民群眾。
不過,中國式現代化并沒有止步于物質共同富裕,還強調讓每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從而賦予人的現代化更深刻、更精準的注解。
進一步來看,馬克思主義對現代性問題的反思直指本質,不僅把抽象的人改造為現實的人,還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的設想,將其視為人類文明的新出路,實現對現代性理念的根本改造。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現代性理念在當代的創造和發展: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看,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美好生活理想愿景的構建,把人民群眾緊密團結起來,避免因抽象道德懸設而過濾個體生命的感性內容;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逐步構建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把人民至上作為統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根本原則;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民族復興偉業應兼顧人民幸福與人類解放,主張合作共贏的全球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