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四川成都,一場別開生面的“紅毯”活動引人關注。走上紅毯的不是明星,而是50名入圍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的產業工人。他們職業不同、身份各異,既有深耕傳統制造業、鑄造大國重器的鉗工、焊工,也有活躍在數字產業中的算法工程師。他們憑借精湛技能成為自身所在領域里不可或缺的人才,不斷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既是現實所需,也是國家長遠發展之大計。
從人才總量和結構看,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技能人才的總量在不斷增加,但在我國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結構中占比仍然偏低。順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潮流,錘煉產業工人本領技能,滿足數字化、智能化等高技術附加值工作需求,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筑牢人才地基。
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需要“干一行專一行”的精益求精。觀察這次走上紅毯的技術工人,從細微小事踐行工匠精神,用超高本領實現技能報國,是其共通的品質。比如,貴金屬冶煉工潘從明歷經數萬次反復試驗,改進貴金屬提純工藝;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師王小穎精通建筑項目的各種細節和數據,能將紙質圖紙與數字模型完美結合;壁畫修復師樊再軒從業40余年,一心研究石窟壁畫與雕塑的修復方案。可見,要想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就必須保持“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把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需要國家和社會搭建平臺。培養高技能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久久為功的持續努力。應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聚焦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著力破解制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把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等落到實處,讓產業工人望得見美好未來,讓高技能人才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針對技術變革、產業轉型等新情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推動職業教育進企業,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才能幫助技術工人了解產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消除本領恐慌和職業憂慮,不斷提高技能水平。
匠心聚,百業興。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常懷工匠之心、發揚工匠精神,保持干事創業的定力和韌性,必能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