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開啟了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紀元,中國提出的頂層設計和相關政策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時代契機,高級別人文交流、教育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廣闊天地,中國式現代化更是為新征程“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戰略機遇,下階段應在倡議對接、品牌建設、媒介溝通、數字轉型、格局構建和節點城市等多方面匯聚青年人文交流的資源力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 青年 人文交流 中國方案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世界和人類的希望。人類文明的火種需要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中傳承和創新,人類融合與發展需要在世界各國青年的大團結大合作中深化和延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開啟了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紀元,為絲路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時代契機,也為絲路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廣闊天地。“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促進共建國家的人文交流,加深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與互信。人文交流可以對青年一代產生深遠影響,培養他們成長為具備全球視野和國際責任感的新青年,為新階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穩致遠培育青年基礎。
構建“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總體方案
十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藍圖到實踐,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逐步加深離不開我國頂層設計規劃的路線指引和政策的穩健支持。
頂層設計擘畫發展“路線圖”。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夯實“一帶一路”的民心基礎,并從頂層設計為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建立“四梁八柱”。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重視人文合作”;“要推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領域交流蓬勃開展”;“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為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惠及參與國家和地區發展,為廣大國際青年提供了大量工作機遇和學習互鑒舞臺,是促進當代各國青年的“未來工程”和“筑夢之行”。
政策利好人文交流穩健而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沿線國家應該積極“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國首次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對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作出具體規范,肯定了中外人文交流在整體外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起到了促進和保障作用。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2023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確認了人文交流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的重要作用,為制定針對人文交流的促進性法律提供了法律依據。
促進“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落地生根
十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持續深入,青年人文交流成為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的亮點,形成了國際青年人文交流的品牌矩陣。
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推動青年人文交流。目前,我國已與多個國家建立了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其中部分國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有力促進了青年人文交流對話。中俄兩國較早建立了人文合作機制,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于2022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三次會議。回顧過去五年工作,雙方先后舉辦了以地方合作、科技創新、體育交流為主題的三個“國家年”,累計開展各類活動近2000項,雙方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增加到116個,各領域合作持續深化。印尼是東盟重要國家,十年前見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2015年,中國與印尼建立了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的首個人文交流機制,合作涵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媒體、青年、旅游和體育等領域。目前,在華學習的印尼留學生已經超過1.5萬名,中國成為印尼青年最具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之一,青年正成為雙方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印尼政府已批準在19個省開設數百個中文學習機構,阿拉扎大學、瑪瑯國立大學、三一一大學等8所印尼高校先后創立孔子學院,推動印尼漢語教育。
教育對外開放打造“留學中國”品牌。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提出:“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十三五”時期,隨著教育對外開放領域著力加大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來華留學質量規范與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留學生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創建國際教育創新島,建立國家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留學海南”品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教育新航標,為海南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教育對外開放機遇。試驗區依托特殊政策,規劃了三種不同的辦學模式。一是中外合作辦學,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新設中外合作辦學。二是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自2021年項目啟動以來,已有北京體育大學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學分項目、電子科技大學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兩批近200名學生完成學習。未來,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高校也將拿出優勢學科在試驗區辦學。三是計劃單列研究生招生,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三所高校已實現百余名碩士及博士招生錄取。各類國際教育辦學模式的成功落地為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推動教育開放提供了強勁動力。
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我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各領域深入推進青年人文交流,為青年發展搭建了平臺,青年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的作用逐步顯現。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作為開展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動的重要社會組織,在2017年舉辦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兒童在京共度“六一”活動,2015年至今連續舉辦中非青年大聯歡,一年一度的“文化小大使”活動更是辦出了精彩和特色,成為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聚焦演講比賽、足球聯賽、文明對話和藝術交流等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了多場次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絲路青年之間的相知相交。中國外文局聚焦“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等中國方案,開展了國際青年領袖對話、國際青年智匯行動等重要活動,將青年的理想和熱情轉化為國際交流合作的青春動力。此外,國內媒體和各大高校積極響應青年人文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認知、認可“一帶一路”倡議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青年人文交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為牽引,以上海、廣州、深圳、昆明、西安、武漢和大連等區域中心為對接點的“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青年人文交流活動最為活躍,凸顯了國家意志和政治文化中心的優勢地位,是當之無愧的核心節點城市。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其長三角龍頭城市的優勢位置賦予了其獨特的實力和風韻,在經濟、創新和企業發展等議題上優勢盡顯。南方的廣州、深圳等節點城市則主打發展特色,將“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與發展深度綁定,呈現低調務實且注重實干的風格。昆明、武漢、西安和大連作為輻射周邊區域和國家的重點節點城市,逐步形成了自身區域特色,是深具發展潛力的青年友誼之城。
“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發展面臨新機遇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人文交流、發揮青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的生力軍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呼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以包容性態度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為國際青年人文交流注入互利性力量,有利于凝聚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在超越差異中打破中外青年人文交流屏障,在加深理解中搭建起溝通橋梁。
高水平對外開放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利政策空間。教育強國建設進一步助推教育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教育合作取得實效,如培育“留學北京”品牌、打造“留學海南”品牌,在上海建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鼓勵上海高校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實施“小而美”合作辦學項目等,逐步提高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交流黏合度,加強了與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同時,我國從法律和制度上規范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在我國境內的辦學行為,如2023年教育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辦學暫行規定》等。我們共同面向世界,增進人才培養合作,共享世界優質教育資源,重視國際教育交流及其公共外交的特性,利用文化雙向傳播加深各國知識文化交流傳播,這些都為中外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全球文明倡議堅持推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絲路青年大有可為。全球文明倡議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基調,始終將文明平等作為前提,搭建對話交流平臺,開展多層次、寬領域、新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外青年在這樣的交流平臺和交流活動中將不斷實現高質量人文交流發展,在教育交流合作中加強彼此的語言文化交流學習,傳播各自的優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會友。
數字科技助推青年人文交流走深走實。新媒體作為青年社會參與的主要渠道,正在重塑著新時代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思維模式,改變著中外青年的人文交流價值觀念。一方面,中外青年能夠通過新媒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深對彼此國家的認知與了解,從而對“負面”信息全面考量,對爆炸式信息去偽存真,實現信息往來的交互式和立體化。另一方面,中外青年能夠借助新媒體擴大國際視野,通過新媒體開辟出適合青年群體的社交場域、文化場域,以合理、理性的方式相互交流看法,避免輿論斗爭、情緒發酵等,在不斷的磨合中促進中外青年的情感認同、社會認同,推動中外青年的人文交流與思想交流。
拓展“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青年人文交流是投資未來的陽光事業,需要激發各方積極性,從國家、社會、家庭和青年個體等層面落實關于文明交流互鑒對開拓青年視野、增長本領的實踐體認,促進新時代青年成為兼具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一代新人。
大力促進“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助推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為青年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舞臺,青年必須牢牢抓住文明傳承和友好合作的時代機遇,用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明底蘊與文化理念,積極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歷史傳統的人群深入交流,超越不同的民族、語言、宗教、制度、習俗,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高度上感受不同文明的共同理想,融通不同文明的共同價值,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以實際行動促進全球文明倡議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生根,讓文明進步的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進一步發揮國家級精品項目在青年人文交流中的領航示范作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歷經十年探索與積淀,構建了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機制與平臺,為推進各領域人文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引領,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接發展戰略、推動互聯互通,明確了人文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設立了一系列“一帶一路”主題精品項目,如絲路書香工程、“絲綢之路”生態文化萬里行等,發揮了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推進“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需要抓牢重大精品項目建設,打造有影響力和示范性的精品工程,為各級各類青年人文交流的全面推進引領正確方向。
充分發揮社交媒體在青年群體互聯互通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需要充分借助新平臺、新渠道、新媒體等國際傳播的新興力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成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的重要陣地。不同于傳統媒體,社交媒體以扁平化、去中心化、開放平等的特性徹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人人皆可表達觀點、交流見解,個體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而青年對社交媒體的熱衷又進一步強化了其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不同國家青年在社交媒體中加強互聯互通,不僅要傳播適合互聯網生態的內容,更要用青年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傳播。
全力實現數字化賦能“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轉型。青年人文交流要積極順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以數字化的思維和手段,實現全方位轉型,塑造人文與數字化融合的新形態。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化交流平臺,將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藝術、旅游等領域的人文交流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實現互聯互通,聚合傳播效力。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挖掘技術,廣泛收集青年群體的文化背景、興趣偏好、需求特征,精準描繪畫像,以此為依據確定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喜聞樂見的人文交流主題,圍繞不同的主題可以對各領域的人文交流內容展開數字化再創作,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共享人文交流的價值,引發更為強烈的共鳴。
構建各方共舉的青年人文交流大格局。推進“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需要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其中,政府與民間機構密切協作,構建各方共舉的青年人文交流大格局。一方面加強政策溝通及協商,統籌利用好現有資源和平臺,積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注重擴大青年交流,引導各類文化藝術節、會議會展、培訓競賽等活動有序展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優勢,設計更為吸引青年的活動主題,營造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使“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獲得更加深刻的交流體驗,彼此建立起更為鮮活和生動的情感聯結。要努力動員企業、高校、智庫、青年社團等非政府主體,激勵其發揮各自的創造性,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進一步激活“一帶一路”青年人文交流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的融通功能。中心城市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承載著區域合作的重要使命。這些城市通常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科技水平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青年人文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激活中心城市的融通功能,要強化其作為人文交流的樞紐地位,建立完善的融通機制,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持其與其他城市展開區域性合作,不斷提升開放交流的輻射力與影響力,為持續開展人文交流提供不竭動力。節點城市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的作用呈現出一定的分層化和差異化特征,因此需要鼓勵各節點城市進一步合理規劃布局,準確把握區域背景與實力,打造特色交流模式。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注:文本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研究”(項目編號:21LLMLB014)階段性成果】
責編/靳佳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