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在摩洛哥澤魯卡湖飲水。
本報記者 任皓宇攝
位于泰國曼谷市中心的濕地公園——班嘉琦緹公園一景。
本報記者 楊 一攝
游客在巴西潘塔納爾濕地內的河流中泛舟,欣賞沿途景色。
馬塞洛·伊索拉攝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為“濕地與人類福祉”。《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日前表示,濕地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停止當前的破壞,鼓勵采取行動保護和恢復這些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巴西、泰國、摩洛哥等一些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濕地保護,通過完善保護體系、加大保護修復力度、提升全社會保護意識等,在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巴 西——
一座小鎮,讓生態旅游更加繁榮
巴西馬托格羅索州若夫里小鎮風景宜人,氣候濕潤。由于美洲豹常在此出沒,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觀光。鎮上居住著大約100戶家庭,大多數家庭都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巴西馬托格羅索州聯邦大學近期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生態旅游可以幫助若夫里鎮每年創造1000萬美元收入。
若夫里小鎮的發展繁榮,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小鎮地處潘塔納爾濕地內,該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總面積超過24萬平方公里。潘塔納爾濕地大部分位于巴西的南馬托格羅索州和馬托格羅索州,是巴西重要的生態保育區之一。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里林木茂盛、水草豐美,良好的自然環境成為4700多種動植物的家園,包括紫藍金剛鸚鵡、南美貘、大食蟻獸等瀕危物種。
巴西政府及社會各界將保護潘塔納爾濕地視為重要任務。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濕地的一些主要入口設立檢查站,嚴禁捕殺獵物和砍伐樹木,并對可捕殺的水生動物的種類、大小等進行了嚴格規定。政府還規定,如果牧場飼養的牛遭到美洲豹襲擊,可向政府申請賠償,但嚴格禁止獵殺美洲豹。
潘塔納爾濕地保護也并非易事。2020年,潘塔納爾濕地發生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導致26%的生物群落遭摧毀。去年11月,受高溫天氣等因素影響,潘塔納爾濕地再次發生大面積火災。2016年至2022年,馬托格羅索州潘塔納爾濕地的森林砍伐面積為3517平方公里,與2009年至2015年相比增加了25.4%。
為進一步促進潘塔納爾濕地生物群落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開發,南馬托格羅索州政府于去年12月簽署了《潘塔納爾法》。該法律將潘塔納爾濕地約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保護范圍,并將設立氣候基金,用于保護和恢復退化地區的天然泉眼和植被。該州政府還將采取綜合火災管理計劃,升級基礎設施,加強人員培訓,便于快速開展滅火行動。
泰 國——
一條河,讓漁業發展更可持續
每年6月至10月的雨季,是泰國頌堪河沿岸漁民最繁忙的時節。在這條河上,漁民只要抓住時機,就能迅速捕滿一整船各種各樣的魚。
頌堪河是湄公河在泰國境內的一條重要支流,也是目前湄公河流域唯一不受阻礙、自由流動的河流,其下游流域更是以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著稱,是沿岸51個村莊、1.4萬戶家庭的“生命之河”。2020年,頌堪河下游盆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泰國第十五個國際重要濕地;2022年,那空拍儂府詩頌堪縣被評為國際濕地城市。
受氣候變化影響,近年來泰國部分區域降水量發生變化,干旱、洪澇災害增多,頌堪河下游生態環境受到威脅。為保護頌堪河流域濕地環境,泰國多個國家和地方環境管理部門對下游盆地進行聯合管理。泰國漁業部門出臺一系列舉措,規范漁業發展,包括設立魚類保護區,在保護區內監測漁民捕撈活動,禁止使用大型漁網等。
當地政府還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環保組織,對當地居民進行生態保護培訓,提高漁民的濕地保護意識。例如,使用有機肥料以減少農業廢水、用科技手段實時監測水質、設立天然魚類產卵區等。泰國還與中國、老撾、柬埔寨等瀾湄流域國家合作,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分享濕地保護經驗,制定共同管理規劃,探索有效保護和修復模式。
泰國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7.5%。據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介紹,泰國目前有約兩萬個濕地得到了保護。除自然濕地外,泰國還在曼谷等主要城市規劃建設了多處濕地森林公園,加強城市生態循環系統建設,供市民放松休息、親近自然。
摩洛哥——
一片湖,讓民眾更好享受自然
每逢周末,摩洛哥中部小城伊夫蘭附近的澤魯卡湖景區就格外熱鬧。野鴨嬉戲,蝴蝶飛舞,岸邊三三兩兩地圍坐著前來游玩的居民和游客。“只要周末有時間,我就會帶著家人來這里曬曬太陽、看看風景,輕松又愜意。”當地居民穆罕默德·本尼斯說。
伊夫蘭擁有若干天然和人工濕地,是眾多飛鳥越冬的主要停留地。據摩洛哥梅克內斯穆萊·伊斯梅爾大學教授、生態學家奇萊塞介紹,僅澤魯卡湖就為20余種鳥類提供了棲息場所。2022年,伊夫蘭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在澤魯卡湖湖畔,總能見到環衛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穿著防水鞋,用耙子清理湖面水草及垃圾。“每天我們會有兩個人負責這片湖區的日常清理工作。”前來檢查工作的環衛部門負責人賽迪告訴記者,近年來當地更加重視濕地保護工作,除了做好日常清理,還會有相關組織機構定期來觀測鳥類數量等,跟蹤評估生物多樣性情況。
自1980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摩洛哥目前已有38處國際重要濕地。2017年,摩洛哥啟動了《摩洛哥濕地戰略與行動計劃(2015—2024)》,計劃實施60項重點濕地恢復綜合行動計劃,提高公眾認知,促進濕地可持續發展。2023年,摩洛哥水資源和森林管理局宣布制定國家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內容包括加強合作伙伴參與、增強濕地管理能力、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等。
“不管是為了保護生態,還是為了大家更好地休閑,我們都應該守護好濕地這個共同的家園。”當地居民祖海爾經常到附近的濕地轉一轉、看一看。他向記者展示了他拍攝的濕地視頻和照片,“這么美的風光,不能因為我們的疏忽而讓未來一代看不到”。
奇萊塞表示,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功能,政府和民間應共同努力,做好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摩洛哥水資源和森林管理局局長阿卜杜勒拉希姆表示,摩洛哥將繼續探索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