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治理現代化要求縣域加快綠色發展,而綠色發展也對縣域治理理念、治理機制、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縣域治理現代化是綠色發展走深走實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立足新發展階段、服務新發展要求,推進縣域綠色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從構建綠色產業鏈、培育人才、創新科技等方面發力。
關鍵詞:治理現代化 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縣域是綠色發展的主陣地。保障綠色產業的興旺發展,改善縣域民生福祉,需要進一步提升縣域治理能力。
治理現代化是實現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綠色發展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富,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縣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多年來呈現出以城市經濟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多數縣域產業發展以原料供給和初加工為主,因此縣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呈現弱質性[1]。如何有效發揮縣域資源與生態優勢、釋放經濟發展潛力,是破解縣域經濟發展困境、助推縣域振興發展的首要問題。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綠色發展已成為破解我國資源及生態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發揮縣域生態保護成效,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治理現代化是縣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涉及生態經濟和區域發展的有機結合。因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也是發展的重要方向。綠色發展理念倡導以保護為基礎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進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綠色演進。由于原有要素投入結構和利益關系相對穩定,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思想觀念缺失使得轉型難以為繼。轉變發展理念,普及綠色發展意識,既是縣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因而需要通過提升治理能力促進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縣域治理思想體系當中。
治理現代化是縣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多數縣域地區在實現綠色發展過程中時常面臨資源數量、質量和結構的制約,這需要通過提升縣域治理能力,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綠色發展涉及生態、社會、經濟等眾多方面的因素,在治理上存在復雜性。在轉型進程中,傳統產業與綠色產業、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人與自然等多種關系發生變化,導致利益關系復雜化,形成潛在的矛盾與沖突。為此,綠色發展要求縣域現代化治理更注重系統治理,圍繞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模式創新和新興產業打造等方面,對發展進行科學系統規劃,并開展利益分配的體制機制改革,進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統籌各方利益,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充分利用。綠色產業是實現綠色發展的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需要生產和消費在內的整個經濟系統全過程參與,若想實現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參與綠色發展的激勵,離不開健全的市場機制對綠色價值的有效轉化。鑒于此,綠色發展需要縣域結合自身綠色產業結構和發展目標,建立健全完備的市場體系并結合其他治理手段,保障綠色產業的有效產出。
以縣域治理現代化促進綠色發展的實踐經驗
縣域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單元。縣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在新的發展階段為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治理方式趨向于將生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的競爭優勢,并在治理理念、治理機制、治理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各地區的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多圍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強新興產業培育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展開,已逐漸探索形成一批綠色發展實踐經驗。
治理理念創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縣域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在新發展階段向綠色發展轉型的重要體現。治理理念的創新是縣域經濟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技術、人才、資本等相對落后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現狀,需要從縣域整體布局考慮,轉變治理思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推動縣域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同時鞏固傳統產業鏈優勢,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2]。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在治理體制機制方面不斷創新,構建了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出臺了涉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管理規范,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撐。逐步構建起了以生態旅居、綠色家居、生命健康等為主導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將茶園變花園、田園變公園、竹海變景點、村莊變景區,走出一條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路線。
治理機制創新,探索生態環境權益交易。縣域治理現代化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權益交易機制等政策制度的不斷創新,進而實現“兩山”轉化。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能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也為有資源本底的縣域探索綠色發展提供了政策契機。擁有范圍廣泛的森林、公共漁場、草場等自然資源的縣域,通過創新治理機制,可將公共資源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分配給特定組織或個體,以產權制度激勵組織或農戶供給生態產品的積極性。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在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發行“林票”與“碳票”激發了生態產品的交易需求,并利用市場交易實現價值的轉化。
治理模式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縣域治理模式的創新是促進縣域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途徑。縣域治理模式的創新有利于充分利用農村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創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經濟優勢和生態產業優勢,實現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因珍稀野生動物朱鹮而聞名,其農業與朱鹮伴生的特點,倒逼縣域發展轉型為生態農業。為把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品牌優勢、商品優勢,洋縣政府轉變發展理念,創新治理模式,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實行了系列助農舉措,全力促進生態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
以上三個案例體現了縣域治理現代化是綠色發展不斷深入和創新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我國縣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治理理念、機制、模式等的不斷創新,對于縣域綠色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就當前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相當一部分縣域的治理效能并不高,在生態環境治理、經濟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建設等方面仍存在堵點、難點和痛點。因此,應充分依托我國的制度優勢,不斷提高治理主體的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縣域治理現代化提供科學思想方法和決策依據;在治理手段和方法上著力建設生態文明樣板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全力推進縣域產業綠色低碳健康清潔發展。
以縣域治理現代化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
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政府和社會層面促進思想的解放和價值觀念的轉變,讓“綠色成為普遍形態”,以此為基礎才有利于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縣域治理主體應秉持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的價值觀念,在縣域治理的過程中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在強化改革創新意識上聚焦發力,走好綠色振興之路,激發縣域治理內生動力,釋放縣域發展活力,挖掘綠色產業潛力,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開創縣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強化頂層設計。第一,構建縣域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堅持生態優先,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著眼于整個創新鏈,統籌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市場建設、科技人才等多主體多方面多環節,共同推進縣域綠色發展。第二,強調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圍繞縣域綠色振興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在政府治理方面進行整體統籌。推動縣域系統性、綜合性的提質增效,爭取在政府、社會和廣大民眾中形成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使上到政府部門下到基層社會,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達到高度認同,從而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3]。
構建綠色產業鏈。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振興是促進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內生動力和發展保障。在縣域層面,綠色產業能夠充分利用資源生態及文化特有優勢,實現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轉換。同時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提升其附加值,通過利益反饋,使生態資源保護者和擁有者在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與鄉村振興要求相符。在偏遠貧困的縣域地區,如何在現有產權結構上構建合理的價值實現制度,形成對資源和生態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并實現利益分享,對破解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過程中的種種阻礙、促進共同富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探索綠色產業鏈發展新路徑是縣域治理的重要內容。第一,縣域的綠色發展應根據所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縣域綠色產業鏈,探索生態農業、特產加工業和生態旅游等多類型產業融合,通過鄉鎮產業園、“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組織形式創新、延長綠色產業鏈條,促進城鎮和鄉村共同富裕。第二,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統籌,在生態環境改善治理基礎上,遵循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引導縣域經濟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后發優勢,帶動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循環產業的結合,實現當地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轉化。第三,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適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的“減法”,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形成中心產業集聚和規模化效應,擴大縣域產業影響力。
培育綠色發展人才。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產業強。人才隊伍是推動鄉村產業、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骨干力量,是優化縣域治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支撐。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中涌現出了新的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職業,這對人才及其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縣域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末端,綠色發展能力和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相關人才儲備。為此,需要調整縣域人才隊伍結構和人才培育體系,緊追先進生產技術和發展理念。具體來說,縣域綠色發展既需要綠色發展知識儲備豐富、思想先進的管理人才,同樣也需要創新能力強、敢于拼搏的創業人才。培育綠色發展需要的管理人才能夠有效治理綠色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脫節問題,進一步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為合理利用縣域資源,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布局提供支撐。積極引導鼓勵鄉村企業家、能人及合作組織參與到綠色創業中,并給予信息、技術、資金等多種支持,壯大綠色產業經營者群體,對激發市場機制活力,提升縣域綠色產業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強化科技服務保障。科技創新是綠色發展的第一動力。一般而言,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由科技水平較高的城市傳遞至縣域,縣域層面的科技應用往往較少,導致縣域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科學技術服務保障是未來縣域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發力點。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科技及智能化在綠色產業的廣泛普及,將極大程度上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實現有效對接和精準匹配,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本文作者為 溫亞利,北京林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侯一蕾,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釋
[1]《把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點》,新華網,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707/ab9a9fb47292418f8761ddae24e5c591/c.html,2023年6月14日更新。
[2]王春光:《地方性與縣域現代化實踐——基于對太倉與晉江持續近三十年的調查》,《社會學研究》,2023年第3期,第1—22+226頁。
[3]《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1/19/content_5737923.htm,2023年1月19日更新。
責編:王 克/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