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家精神在薪火相傳中不斷豐富其時代內涵,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筑基塑魂。根據新時期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面臨的形勢和需求,應瞄準問題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發現、培養、吸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健全創新人才全鏈條自主培養體系,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高水平自立自強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5月,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闡明了科學家精神的根本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明確將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我國人才事業發展規律性認識的八條寶貴經驗之一,強調要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將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重要支撐。
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筑基塑魂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光輝歷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同時鑄就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和民族特征的偉大精神,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這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撐和寶貴財富。[1]科學家精神的產生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其生于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背景下,豐富于科學報國的現實需求中,升華于科學強國的當代責任里。[2]我國百年科技發展史,也是一部科學家精神的書寫史、見證史。科學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源泉之一。[3]從“兩彈一星”、雜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龍探海,再到載人航天、科技抗疫……科學家精神在薪火相傳中不斷豐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一項項輝煌成就、一座座科技豐碑的背后,是錢學森、鄧稼先、陳景潤、袁隆平、黃大年、南仁東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匯聚起建設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標定了中國科學家的價值坐標,也塑造了知識分子群體乃至當代中國的精神特質,凝聚成一股改變中國科技進程與社會面貌的精神力量。[4]步入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并煥發出勃勃生機,逐漸形成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時代內涵*,兼容并蓄世界科學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精華,成為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獨特價值坐標和獨有精神特質,并在自身豐富發展過程中成為指導我國科研實踐發展與科學家健康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
站在新時代發展新征程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納入2035年發展目標。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賦予科學家精神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具有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在國家戰略科技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人才隊伍,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離不開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筑基塑魂。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精神根基。當前,我國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加速形成: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科學家先后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克利夫蘭獎”“維加獎”等一系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在納米限域催化、聚集誘導發光、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等領域涌現出一批由頂尖科學家領銜的優秀創新團隊。其次,人才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深入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精簡人才帽子,出臺破“四唯”硬措施;完善科研人員激勵與約束制度,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政策;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第三,作風學風實現實質性變化:構建科技監督大格局,劃定科研活動的紅線底線,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科研作風學風取得實質性改觀。
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贏得戰略主動
世界科技發展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人才競爭是國家戰略人才的制度競爭,綜觀西方的科技優勢,其基礎支撐不僅僅是它們的引才留才能力,還在于其聚才用才水平,形成高端人才匯聚發展、條件保障的系統性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科技事業和人才事業發展的百年歷程,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為理論指引,順應國家發展大勢和戰略需求,將黨管人才的政策真正落實到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之中;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道路,發揮我國制度、體制和政策的綜合優勢,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為人才與科技事業的匹配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高度重視科技人員科學家精神的培育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成為凝聚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巨大精神財富。2018年以來,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都提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優化科研環境的具體改革舉措。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方向、知識結構產生深遠影響。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工智能等技術直接應用于科研過程,大大加速了科學發現的速度。以科學技術新原理、新組合、新應用為基礎產生的突破性創新,有望推動相關產業乃至全球經濟的革命性進步,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非傳統架構計算技術持續進步,將突破現有計算系統的物理極限和瓶頸,對信息技術和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知識更新和迭代進一步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對科技人才的知識和專業結構等提出新挑戰,深刻地改變著科技人才的技能結構,傳統科技人才的技能結構和技能教育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挑戰。科學發展越來越依賴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用于解決面臨的復雜問題,同時推動了一系列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來自于學科交叉領域,交叉學科人才需求顯著提升。
國際形勢變化對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的路徑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國際政治從“地緣政治時代”走向“技術政治時代”,國際戰略競爭的重心是高科技創新優勢的競賽,是圍繞新科技革命所塑造的新權力的爭奪。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競爭的核心要素,國際人才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制度環境的挑戰愈加嚴峻。世界范圍內“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高層次創新人才已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發達國家把吸引集聚和使用科技人才作為國家戰略,把爭奪人才作為保持領先優勢的重要手段。人才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人才供給安全、關鍵核心人才的安全等逐步成為制約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將科技創新“政治化”“集團化”和“武器化”趨勢愈加明顯,對我國科技脫鉤加劇,遏制手段逐漸轉向對以科技創新人才為源頭實施打壓,針對我國科技人才國際交流活動實行雙向封鎖,推動國際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進入緊張狀態。美國不斷對其盟友施壓,共同開展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我國引才引智和國際交流受到嚴重限制。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把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需要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系統布局、整體推進,科技人才隊伍規模和質量將成為決定我國能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占據優勢和競爭主動權的關鍵。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戰略人才力量的缺乏仍然是根本的制約因素,我們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制約,根源之一在于人才鏈的斷裂;另一方面,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鏈,在現代產業經濟體系下,產業鏈、供應鏈不斷拉長、擴容、升級,要求創新鏈和人才鏈進行相應的拓展。
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加強系統布局
當前,我國高精尖人才數量質量與大國發展要求不相稱。人才工作缺乏全球化人才戰略視野,戰略科技人才引育需進一步加強。多主體參與戰略人才發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對青年人才引育重視程度不夠。在戰略人才的識別與發現環節,目前還存在較大的經驗性和主觀性,在重大科技項目部署前及重大科技項目之中有意識地發現識別人才的意識還有待加強,有利于戰略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有待建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有待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多樣性,人才教育仍需探索構建新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引進人才的制度、文化、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對全球科技人才吸引力仍存在明顯的不足。例如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聯合發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雖然我國人才競爭力指數連續四年提升,但在全球13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6位。
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堅持人才為本,堅持黨管人才,堅持服務大局,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實踐標準,堅持開放合作,強化自主培養,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形成對國家戰略人才隊伍從發現、識別、培育、選用、激勵的全鏈條,以體系化、生態化的系統思維進行總體統籌、系統謀劃,完善科技創新戰略人才的識別與發現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戰略人才的培養及梯隊建設的體系化和針對性,對照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人才體系構成,有針對性的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增強我國科技人才制度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制度體系。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創新文化,深入挖掘中國式創新基因,形成中國科技創新獨到特色,以高度的自信和堅定的信念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文化根基。
發現、培養、吸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發現、培養、吸引能夠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國際學術影響力顯著、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戰略科技人才。依托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及前沿技術若干關鍵領域建立戰略科學家工作室或基地,強化依托主體責任,建立穩定支持機制并給予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任務實施,面向世界科學技術前沿,遴選一批已取得高水平創新性成果、能夠領銜創新團隊的戰略科學家。精簡優化科技人才計劃,統籌實施面向國際國內的科技人才計劃,集聚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鼓勵戰略科技人才圍繞重點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聚集創新群體開展長期合作研發,帶動形成高水平創新團隊。
健全創新人才全鏈條自主培養體系。建立完善以國家戰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人才工程為牽引、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參與的育人模式。加強高校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強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加大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力度,依托企業研發平臺帶動創新團隊培育。將創新教育有機融入從學齡前到高等教育全過程,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思維、人文素養、實踐能力。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最新科研成果及時進教材進課堂。完善人才、項目、基地協調發展機制,打造多種形式的人才創新載體或平臺,支持建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完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安全機制,加強人才供給預警分析,將人才安全制度貫穿于人才引進、人才服務等工作中。
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留學教育體系,暢通外國優秀青年來華學習工作渠道。鼓勵引導國際科技人才和團隊承擔國家科技計劃任務。加快一批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際化進程,吸引世界各國優秀人才前來從事科學研究和交流合作。健全海外人才工作許可、人才簽證與永久居留的有效銜接機制,制定更為便捷的技術移民政策,完善外國人才生活配套體系。多種方式推動科技人才走出去,更大力度資助我國青年學者赴海外開展合作研究。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的人才流動通道,營造開放的用人環境。向用人主體授權,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科技評價“指揮棒”作用,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強化國家使命導向,確立用人單位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增加青年科研人員主持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課題的數量。開展科技人才試驗區建設,加強改革探索和政策先行先試,打造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高地。
把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科學家精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時代特點,引導科技工作者主動肩負歷史責任,把科學追求融入全面建設社會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促進科技人員強化科研誠信意識、遵守學術規范、涵養優良學風,開展負責任研究。壓實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誠信建設主體責任,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將科研誠信納入科技政策法規、行業規范標準等。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學術自律方面的積極作用,營造風清氣正、求真務實的良好學術生態。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制定完善科技倫理規范標準和審查監管制度,推動科技向善。積極挖掘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積極倡導創新思維方法,在社會價值導向中塑造崇尚科學、敢為人先、寬容失敗、勇于創新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風氣,讓科學家精神內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
*注: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對“科學家精神”進行明確的闡述。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創新政策評估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本文系科技部專項“面向科技強國建設的科技能力體系化構建與提升路徑研究”(編號KJQG202202)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秦錚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李立峰:《繼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光明日報》,2021年7月22日,第6版。
[2]何躍、完瑞紅:《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形成與弘揚》,《昌吉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第7—12頁。
[3]科技日報評論員:《讓科學家精神閃耀新征程》,《科技日報》,2021年6月28日,第1版。
[4]王丹、詹媛、齊芳:《科學家精神: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光明日報》,2021年4月14日,第7版。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