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今年出版的第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文章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話題時,曾引用古語“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代表的中國哲學智慧,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了豐富內涵,也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核心要義。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含義為:天下總有小于秋毫的事物,就此而言秋毫也是大的;泰山雖大,但總有比泰山大的東西,在此意義上說泰山也是小的。同樣的道理,早夭之子在更短暫的生命面前,也是長壽的;傳說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在比他更長久的生命面前,也是早夭之人。天地與我們共同生長,我們和天地所孕育的外物并沒有根本的差異,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宇宙整體。這段話中談到的大與小、壽與夭的對比關系,以及天地與我、萬物與我的共生關系,重點不是要描述外在于我們的自然界是什么樣的,而是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傳統生態思想,啟示我們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將人與自然視作生命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之一,也是對以往現代化理論及實踐的超越。縱觀世界現代化史,工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通病。西方思想中存在著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傾向于夸大人的主體地位,把自然看作是與人對立、有待征服和改造的對象和“質料”。在這種思維方式主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被迫成為一種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剝奪與被剝奪的緊張關系,這深刻影響了傳統現代化的發展模式。這種現代化模式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收益,使人們陶醉于“戰勝”自然界的勝利中,但卻給自然界帶來了巨大破壞,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威脅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成為現代社會難以消解的發展難題。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解決這些難題,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及其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告訴我們,要把人和自然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人和自然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相互影響的關系。人類不能簡單地把自然界視為剝奪和改造的對象,而是要把它看作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看作與我們共同生長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實現了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美麗中國建設大步向前。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已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承繼,也是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期待與展望。面向新征程,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不斷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作者:夏瑩,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