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加強跨軍地治理是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應有之義,是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內在要求。”一般來講,跨軍地治理指我黨領導軍地各方力量,通過深化軍地改革、明確職責定位、優化體制機制、強化軍地戰略統籌、完善政策法規等綜合治理措施,逐步消除軍地兩大系統運行中的種種不協調因素,提升軍地之間的橫向協作與縱向協同水平,逐步建立軍地相互適應、運行順暢、協同發展的實踐活動??畿姷刂卫硎且豁棌碗s的系統工程,只有全黨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跨軍地治理的重點環節,找準軍地共同發力點,實現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的有機結合,才能全面有效提升軍事治理效能,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有力保證。
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頂層有力統籌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全面加強軍事治理上升為黨的意志,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布局中一體推進并納入習近平強軍思想,體現了黨對新時代建軍治軍規律的深刻把握與清醒自覺。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全面加強軍事治理是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國防和軍隊建設方方面面。要強化系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加強軍事治理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當前,隨著我軍各項建設的發展,我軍的組織結構越來越復雜,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戰斗力構成要素越來越多,跨軍地、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有機互動、交叉、滲透、融合越來越深,耦合性越來越強,戰斗力生成規律與戰爭制勝機理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度依賴軍民兩種力量、兩種技術、兩種資源之間的轉化和融合,如何對軍地結合部、軍地兩大系統的交匯處實施有效的治理成為軍地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
跨軍地治理本質上屬于跨域多域治理,既涉及國防建設,又涉及經濟建設,既涉軍又涉民,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較其它單域治理而言,跨軍地治理涉及的主體更加多元,利益更加復雜,涉及黨政軍民企,東南西北中,既有上下雙向的縱向貫通,也有跨多部門、多領域、多行業的橫向協同。同時,跨軍地地帶最容易出現治理“真空”,似乎軍地都在管,但又不容易管好,進而成為問題最多、問題最難解決的治理地帶,是國家治理、軍事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最難打的硬仗。因此,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特別是跨軍地治理,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把黨的統籌協調貫穿到跨軍地治理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促使軍地多元主體提升能力效率,推動軍地有效協同配合,增強跨軍地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高質量跨軍地治理格局。
當前,軍地各級要把強化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作為跨軍地治理的根本遵循,確保黨中央對跨軍地治理實現有力有效的頂層統籌,做到領方向、統全局、管軍地,始終在大局下行動,令出歸一、上下聯動、步調一致??山梃b60年代“兩彈一星”中成立中央專委的經驗做法,積極推進跨軍地改革進程,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橫跨軍地、既能統軍又能管民的高層領導機構,充分發揮好軍地“協調師”“總調度”的職能,切實立起“統”的權威,搭建“統”的平臺,貫通“統”的鏈路,為提升跨軍地治理水平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在跨軍地治理過程中,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的,不斷優化、完善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在統一的大框架下有效統籌、動員、調度軍地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一切社會資源,將政府、軍隊、市場和企業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實現先進生產力與強大戰斗力之間的深度耦合,不斷鞏固提高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深化改革創新,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從內部邏輯看,跨軍地治理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軍隊和政府之間、政府和市場之間的信息傳導、溝通協調與有序銜接,關聯部門多、覆蓋領域廣、運行鏈路長,是典型的跨軍地、跨領域、跨部門的復雜系統工程。從跨軍地治理本身來看,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即擺脫傳統的方式手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研究和處理跨軍地交叉地帶重難點問題,實現軍地兩大系統高效、順暢互動;同時,跨軍地治理也是一種理念、方式、方法、手段和工具,它是解決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過程中傳統老大難問題的“金鑰匙”。理論和實踐,沒有改革,就沒有治理;沒有法治,就沒有依法跨軍地治理。因此,推進跨軍地治理,必須擺脫傳統思維定勢,摒棄因循守舊的經驗做法,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將深化改革創新與法治思維、法治建設結合起來,將跨軍地治理逐步導入法治軌道,實現依法治理。
近些年,軍地堅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協同推進重大改革,落實重大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在跨軍地治理實踐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取得不少重要成果,可圈可點。通過調研,軍地各方深深感到,制約跨軍地治理效能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軍地接合部的壁壘、堅冰和梗阻等點面上的頑疾故障,也有諸如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等深層次羈絆,更有在跨軍地治理過程中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等體系性掣肘,成為影響軍地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瓶頸。總之,上述問題的存在,使跨軍地治理的主體往往感覺力不從心,這就必須向改革要思路,向創新要動力,軍地聯合攻關,下大力氣研究和突破。
當前,要聚焦跨軍地治理中亟待突破的矛盾和問題,應高揚法治精神大旗,以備戰打仗的姿態,推進改革創新,研析務實思路舉措。首先,要理順體制,完善組織形態。著眼系統理論,同步協調推進國家和軍隊機構改革,通過機構合并、撤銷、增設、升格等多種形式,優化配置部門機構,完善體制機制,暢通運行鏈路,解決好傳統治理中分權化、部門化、碎片化問題。在此基礎上,科學界定各部門職能,明確權力清單與治理責任清單,防止和克服各個治理主體部門職能模糊、交叉、重疊與空白,貫通軍地之間的組織鏈路,切實形成各司其職、緊密協作、規范有序的跨軍地治理框架與工作格局。其次,要建好機制,完善體系形態。以優化整合跨軍地、跨領域、跨部門協同機制為抓手,通過配置部門機構、優化職能配置,完善組織架構,創新政策制度等舉措,健全完善跨軍地治理的體系生態,確保各治理主體之間在科學合理的組織框架內有序協同,和諧運作,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損耗與制度成本。最后,要建章立制,完善制度形態。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軍地協調、要事會商等多渠道,在跨軍地治理大體系框架下,制定工作章程、運行細則、基本制度,“工筆”書寫推進跨軍地治理的時間表、任務書、施工圖、路線圖、流程圖,塑造跨軍地治理的制度形態,做到施治有序,有章可循。
注重統分結合,形成軍地整體合力
全面加強跨軍地治理,需要軍地雙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軍地形成整體合力的核心要義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一擁而上,齊抓共管,而是在壓實軍地責任的基礎上統分結合,收放有序。即統得有力有效,又分的涇渭分明,軍地之間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同配合,該統得統起來,該放得放到位,該分得分清楚,在“統與分”“收與放”“開與合”的結合中協同推進,最終形成整體合力,共同下好跨軍地治理這盤大棋。
就“統”而言,要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加強”。一是要加強軍地戰略規劃統籌。建立軍地戰略規劃統籌機制,把軍隊相關重大建設規劃主動及時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大棋盤,力爭在建設發展規劃層面統起來、從源頭上融起來,做到軍地戰略規劃體系銜接、上下配套、一體設計、一體實施、一體評估,進而實現軍事建設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有機結合,推進戰略布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二是加強軍地政策制度銜接。重視加強跨軍地政策制度創新的通盤統籌、總體設計和實際調研,建立跨軍地政策制度軍地聯動機制,凡涉及跨軍地、跨領域、跨部門的政策制度要軍地聯合論證實施、聯合評估審查,增強跨軍地政策制度創新的整體性、協調性、便利性;通過立、改、廢、釋等多種方式,修好軍地政策制度銜接的“接口”,消除軍地政策制度銜接的堵點,培育法律法規健全、政策供給有效、標準規范兼容的跨軍地政策制度治理環境;建立跨軍地政策制度執行反饋與修正機制,對跨軍地政策制度運行情況、實施效果等進行常態化調研、評估與分析,及時反饋,動態修訂,不斷完善,形成跨軍地政策制度糾偏完善機制。三是加強軍地資源要素共享。著眼支撐強軍興軍和服務備戰打仗,著眼國家戰略能力最大化,著眼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立軍地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破除資源要素在軍民兩大體系自由流動的壁壘,通過軍地會商協商,分領域分類別共同編制共享目錄,建立資源要素共享辦法,政策性、制度性引導軍地相關資源有序開放共享,促進資源要素在軍地之間自由雙向流動和高效配置,做到一份投入,兩份產出,多重效益,實現經濟建設國防效益最大化,國防建設經濟效益最大化。
就“分”而言,即明確軍地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主體責任,做到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擔負起各自該擔任的責任,盡好該盡的義務。軍隊在跨軍地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當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對軍隊來講,要強化軍事需求牽引,提出清晰有效的軍事需求,解決好需求工作職責不清晰、需求提報不精準、工作鏈路不通暢等問題。瞄準打通軍地結合部壁壘梗阻,加快構建統分結合、權責明晰、軍地聯動、運行高效的軍事需求工作體系,高效閉合軍事需求工作鏈路,最大限度為備戰打仗匯聚優質資源和勝戰勢能。就地方黨委政府來講,要強化思想引領,統一思想認識。要大力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不斷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軍地同下“一盤棋”,畫好“同心圓”,共同書寫好新時代“兵民是勝利之本”這篇大文章。深化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強化黨政軍民的國防意識與國家安全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全民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郁氛圍。地方在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要責無旁貸地盡好國防建設領域應盡的責任,做到軍有所呼,地有所應,軍有所需,地有所供,切實把“發展經濟是貢獻,保障國家安全更是貢獻;發展生產力是貢獻,提高戰斗力更是貢獻”的價值導向在全社會鮮明地立起來。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