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金普新區注重發揮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將“紅色物業”黨支部建在便民服務鏈上,針對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形態,把物業細化為專業型、社區托管型、居民自治型和基礎保障型4種“型”態,積極推廣“一核三聯”“1+3+N”“1315”和“一堡壘兩隊伍三中心”四種工作模式,著力打造“黨建引領、政府主導、分類實施、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紅色物業”新格局,推動物業行業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形成業主自治、專業服務、社區治理、政府監管的治理合力,為社區居民創建了和諧宜居的幸福家園。
堅持黨建引領,打造紅色物業新“引擎”。針對專業型物業管理小區的服務特點和群眾需求,探索實踐以“街道社區黨組織核心統領,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服務”的“一核三聯”工作模式,以“大培訓、大走訪、大約談”活動為抓手,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制度,著力打造“紅色業委會”,推動黨的工作全覆蓋。截止到目前,圍繞物業管理熱點問題,對“一核三聯”主體人員組織12期線上線下培訓班,培訓1300余人次,著力打造了遠洋紅星海、華潤海中國等省市級“紅色物業陣地”“服務標桿”小區的典型樣板。實施“一院一策”,建立相關部門、街道、社區、物業服務企業等責任主體領導參與、行業專家技術指導的“包案制”走訪化解體系,下沉到23個歷史遺漏問題多、矛盾突出的重點小區,推動問題整改。物業投訴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000余件,呈現出“問題源”走低、“幸福度”趨高的局面。
圍繞多元共治,構建社區托管新格局。針對老舊小區無專業物業管理、基礎設施差、服務任務重的實際,探索實行社區托管型“1+3+N”工作模式,即社區“大黨委”牽頭統領,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小巷管家”志愿者總隊各負其責,各類“服務小分隊”具體開展各類服務的工作模式,物業服務規范化、透明化管理水平及業主自治自管能力明顯提升。由于管道設計問題,每年供暖期暖氣熱不起來,一直是擁政街道城市首府小區4號樓的居民一塊“心病”。為讓居民過一個“暖冬”,憬園社區“紅色物業”黨支部及時聯系社區委員、開發商、物業工作人員、供暖公司施工單位、設計院及居民代表,協商供暖管道改造問題,現場確定改造方案,使這一困擾居民的難題得到徹底解決。“紅色物業”黨支部還將轄區黨員、物業管家、志愿者、熱心群眾組織起來成立“小廣場議事會”,督促物業服務公司及時對居民反映的下水管道堵塞、車輛亂停、樓上樓下噪音擾民等16件煩心事進行了整改。目前,全區552個符合業主議事機制建設的住宅小區成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498個,占比90.2%,有效化解了老舊小區監管不到位、服務不規范的矛盾問題,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聚焦資源整合,拓寬居民自治新路徑。針對部分無專業物業服務、業主自治組織健全、自治意愿強烈的小區(樓院),探索實踐以“建強1個樓院黨支部、成立3個自治委員會、制定1套自治機制、用好5支志愿者隊伍”為內容的“1315”工作模式,發揮網格黨組織作用,把小區樓院內的黨員、樓長和居民骨干組織起來,建立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居民協商議事委員會、居民監督委員會“三方”協商機制,解決“誰來管”“管什么”“誰來監督”的問題,實現棄管小區樓院議事有規范、決事有程序、做事有監督。開展“黨員一線集結號”活動,組織小區樓院黨員、居民以及在職黨員組建環境整治、愛心助老、矛盾調解、治安巡邏等5支志愿服務隊,開展愛心助老、環境凈化、治安巡邏等志愿服務活動,扎緊無物業小區和諧安全的“籬笆墻”,共同打造“和諧鄰里一家親”的良好局面。
著力兜底保障,推動物業監管新常態。針對保障型住宅小區連片聚集、房屋產權國有、居民經濟收入較低、物業服務需求多元等特點,推進“一堡壘兩隊伍三中心”工作模式,開展基礎保障兜底性物業服務。2023年,馬橋子街道充分發揮業主議事組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對業主議事組織中的業主代表選拔實行社區黨委、街道黨工委兩級聯審制度,轄區209個小區實現業主議事組織全覆蓋,經過街道黨工委聯審把關,新組建和換屆的業主議事組織基本保持穩定,物業投訴量下降186件,滿意率由70.4%提升至93.09%。全區93個實施社區托管、基礎保障的住宅小區已全部落實社區干部兼任物業服務質量總監,552個符合業主議事機制建設的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率實現100%。484個專業化物業服務小區法定公示及業主集中關注的問題全部在省“陽光三務”平臺公示,“透明物業”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將采集到的769條物業服務企業不良信息列入問題清單,督導各街道把投訴多、整改差的物業服務企業納入約談范圍,最大程度實現業主對物業管理與服務的自管自治,降低了基層治理的“矛盾指數”,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遼寧省大連金普新區黨工委組織部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