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大省、煤炭大省”,山西省曾以“點亮全國一半燈,燒熱華北一半炕”為傲。如今,面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艱巨任務,山西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新興產業,發展的“含綠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中國而言是一次大考,既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擔當,也要按照自身發展的節奏自主行動。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其中之一就是“‘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穩與進的有機統一
氫能作為火炬燃料,氫能大巴穿梭接駁,3大賽區26個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采用低碳辦公等諸多低碳管理措施,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屆實現碳中和的冬奧會。
“綠色”是杭州亞運會辦賽理念之一,綠色理念融入場館全生命周期,杭州亞運會同樣實現了100%綠電供應,成為首屆實現碳中和的亞運會。
綠色低碳在中國蔚然成風,“雙碳”目標已經成為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2021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央層面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截至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總量。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6億噸。
但是,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更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推進“雙碳”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
“進”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態度和決心上毫不動搖。
“穩”就是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
“進”和“穩”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既不能受制于他人,搞“碳沖鋒”,也不能一味為了穩而放棄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大好契機。
推進“雙碳”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中國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煤,是內蒙古鄂爾多斯繞不開的話題。因煤而興的另一面,是受煤所困。“煤都”鄂爾多斯的抉擇格外棘手,高能耗、高碳排放產業的發展空間日益受限,亟需在支柱產業做減法的同時鎖定新的增長點。
鄂爾多斯不是個案。中國以往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資源能源過快消耗和生態環境被破壞,迫切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發展路徑。而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是一條可行的轉型之路。
但也要看到,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要用43年,日本也將需要37年,而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與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是在人均GDP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提出“雙碳”目標,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成本遠大于這些國家和地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用世界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難度可想而知。以能源結構調整為例,清潔能源發展還需要堅實的科技創新、綠色賦能,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時間內改變能源結構不僅不利于能源安全,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急不得是基于國情現狀的科學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既要有一個綠色清潔的環境,也要保證我們的生產生活正常進行。”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陽光照耀下,光伏板熠熠生輝,漁民撐一葉小舟,在其下穿梭——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廣東省江門市海宴鎮漁業光伏發電項目的真實場景。生生不息的光合作用,讓廣東湛江的紅樹林產生巨大的“碳匯”;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大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二氧化碳——廣東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廣東正以切實的努力,奔向“雙碳”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場大考。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態度要積極,方式要穩妥。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步伐;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一諾千金,言出必行,必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推動“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作者單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原標題: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要用43年,日本也將需要37年,而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穩中求進 奔向“雙碳”目標(美麗中國·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