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近年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蓬勃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達到210084億元,同比增長6.5%。當前,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內生動力不強、消費需求不足等新的困難挑戰,如何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賽道新動能,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在此背景下,“三新”經濟在經濟轉型發展中呈現出的活力,使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三新”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斷顯現
“三新”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創造新內需、推動產業轉型、塑造優勢產業這三方面,無論是在供給側還是在需求側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三新”經濟不斷創造新內需。當前,內需不足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而在“三新”經濟推動下,新型消費產品和消費業態不斷涌現,賦予消費者全新體驗,憑借創新供給產生增量需求。例如,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通過嵌入智能化、數字化、娛樂化等技術載體,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不僅使用成本更低,而且行駛體驗更佳,使其逐步成為消費者們的新選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3年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居民消費規模最大的終端產品。再以即時零售這一新模式為例,隨著我國網絡零售增速逐年回落,線上線下整體競爭格局已趨于穩定,對于平臺企業而言,若想繼續保持之前的快速發展勢頭,打破線上零售的瓶頸限制,唯有同線下結合開展模式創新。即時零售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化服務,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加快布局全渠道營銷,實現零庫存管理,使其成為零售行業的新增長點。據商務部研究院估計,2022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50%,預計2025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2022年的3倍。
“三新”經濟持續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技術不僅是正在崛起的新產業,也是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并創造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這些數字技術通過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產業生產率和經營效益。以金融業為例,傳統金融體系一直存在資金配置效率不高、普惠金融發展不均、風險防控手段單一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通過賦能改造金融業,創造出了“新金融”這一新業態。“新金融”主要包括兩種新模式:一是“區塊鏈+金融”,該模式通過利用區塊鏈等去中心化技術,在支付、征信、眾籌、資產確權和清算結算等業務中減少冗長的中間環節,以實現節省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二是“人工智能+金融”,該模式在前端可以用于服務客戶,在中臺支持授信、各類金融交易和金融分析中的決策,在后臺用于風險防控和監督,推動金融服務更加個性化與智能化。
“三新”經濟開始塑造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盡管一些發達國家科技綜合實力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但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人工智能、5G、云計算、共享經濟等“三新”經濟領域,我國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形成競爭之勢,部分產業甚至具備了占據全球制高點的潛力。相較于發達國家主要技術優勢集中在基礎研發領域,我國的技術優勢則主要集中在大數據支撐、材料或設備改進等實驗研發領域。在電商和社交平臺的海量數據訓練下,中國在圖像識別和語言識別等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而在5G領域,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22年全球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共21萬余件,涉及近4.7萬項專利族,其中中國聲明1.8萬余項專利族,占比接近40%,排名世界第一。
加快推動“三新”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盡管我國“三新”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但也存在基礎研發較為薄弱、要素供給不夠充分、監管方式有待完善等問題。為加快推動“三新”經濟的創新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力度,破解制約“三新”經濟發展的技術障礙。積極拓展國際研發資源邊界,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整合國際創新資源,加大高端科創人才引進力度,與國外頂級研發團隊聯合開展研發攻關,加緊突破推動“三新”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優化新產品市場投放程序,打破行業內部技術壁壘。對于全球供應體系依賴程度較小的行業,鼓勵自主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加快投放市場,在國內上下游配套企業推廣應用,破解我國高技術產品核心技術供應不足的困境。
精準施用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三新”經濟市場化進程。加強產業政策與創新政策的兼容,整合各類產業發展基金,開展科學評估,提高產業基金投入的精準度,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元宇宙、3D打印、無人駕駛等一批“三新”經濟領域形成新供給。在制定產業政策過程中,應吸納包括消費者、企業、協會、科研機構在內的各個利益相關方參與,以此保障產學研各方的長期合作利益,提高產業政策的科學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引導放管結合,不斷完善“三新”經濟的監管模式。進一步完善平臺數據監管法規,以法律為依據,厘清數據產權以及平臺企業的收益邊界,引導企業遵守競爭規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消費者及專家的作用,在政策制定和監管實施中形成開放協同機制,逐步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加快構建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
加強人才體系建設,為“三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整合國內相關研究和教學力量,開展專業技能培訓,重點普及“三新”經濟理念,培養和引進適應“三新”經濟的系統設計、集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人才,逐步建立“三新”經濟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利用市場手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讓人才、高校、機構都“活”起來,以此激勵從業人員創造更具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和商業模式。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