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是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的基礎性行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歷史悠久、基礎厚實、特色鮮明,但產業發展也經歷了低谷時期。近年來,隨著沿海紡織服裝企業向內地轉移,湖北重振紡織產業也迎來新的機遇。這一波新趨勢新機會,湖北能不能抓住?
伴隨改革開放,紡織服裝產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發展迅猛。上世紀80年代開始,湖北人便來到沿海地區投身于服裝產業,經過幾代人積累,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年來,受原材料、用工成本、產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不少沿海紡織服裝企業向內地轉移。與此同時,大量湖北籍產業工人返鄂,為湖北服裝產業“二次創業”提供了契機。湖北高度重視返鄂人員就業狀況,提出重振湖北紡織服裝產業一攬子規劃,規劃建設了多個紡織服裝特色園區和聚集區,承接了一大批從沿海地區內遷的紡織服裝制造企業。
這些回遷企業發展得如何?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如何?記者來到荊門、荊州、天門、仙桃、潛江等地,探尋湖北紡織服裝產業的重振之路。
承接轉移底氣足
客觀而言,相比沿海省份,湖北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存在短板。勞動力方面,沿海省份的高收入對高素質技術工人更具吸引力,與湖北形成明顯的人才競爭;產業鏈方面,盡管湖北紗產量、布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但缺乏印染等鏈上加工企業以及面輔料等供應企業,尤其缺乏頭部企業,產業鏈條仍不完整;區位和市場方面,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在跨境電商等領域更具比較優勢。
不過,湖北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也存在不少優勢。從產業基礎看,服裝產業是湖北的傳統優勢產業,體系完備、門類齊全,武漢曾長期是華中地區最大紡織工業中心。從品牌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漢正街為發源地,愛帝、紅人、貓人等一批漢派服裝品牌在全國打響名號,與杭派、粵派鼎足而立,“潛江裁縫”也是湖北的金字招牌。從交通條件看,湖北處于我國經濟菱形結構的幾何中心,長江穿流而過,東西、南北骨干交通線在武漢交會,鄂州花湖機場這一亞洲最大的貨運機場已開通運營。這些優勢都是湖北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底氣。
“以發展眼光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必然選擇。”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謝青表示,如今,沿海地區用地、用工等成本都比過去增長不少,而湖北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
當前,服裝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國內國際市場發生了深刻變革,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產品結構、銷售市場也隨之發生改變。湖北紡織服裝產業積極應對市場之變,緊抓市場趨勢重振雄風勢在必行。
“今后一段時期,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機遇大于挑戰。”湖北省副省長、黨組成員盛閱春表示,湖北已把紡織服裝產業列入9條新興特色產業鏈之一。數據顯示,2022年,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擁有規上企業1651家,實現營業收入3358.6億元,居全國第5位,在保障供給、激活內需、改善就業與增加收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2年四季度,由于新冠疫情、廣東產業政策調整等原因,大量湖北籍技術工人返鄂回鄉。據廣東省湖北商會服飾時尚產業協會反饋,在粵“湖北村”從事服裝加工的人員約30萬人,當時約有70%的人員返回湖北。有關專家預測,預計“湖北村”30萬人中有60%將留在湖北就業。
技術工人的回遷為湖北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于湖北而言,這些回鄉的打工人既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業難題,也是產業升級的有生力量。對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各地承接產業轉移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舉措。盛閱春牽頭先后多次主持召開紡織服裝技改現場會、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專家征求意見座談會等活動,破解難題、化危為機,為湖北服裝產業二次騰飛勾畫藍圖。
差異化競合成方向
為抓住、抓好產業工人回流家鄉的契機,推動服裝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湖北省發布了《湖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為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方案》明確,要搶抓新發展格局和沿海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機遇,堅持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方向,注重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努力補短板、鍛長板。
湖北以《方案》為引領,對服裝產業發展做了具體規劃。盛閱春表示,一方面,各地要聚焦產業優勢,開展精準招商、對口招商,加強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和新業態引進;另一方面,要做實創新引領,立足實際,部署實施一批產業升級、科技攻關、強鏈補鏈項目。
《方案》的出臺無疑給各地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再添一把火。天門市主要負責人坦言:“紡織服裝產業是天門傳統產業,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增添了各市進一步行動的底氣。”
湖北省經信廳主要負責人表示:“為做好紡織服裝企業回歸承接,支持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荊州、天門、仙桃、潛江等多地出臺了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
無論是從產業鏈還是服飾分類來看,服裝產業都有不同細分領域。湖北各地服裝產業發展側重點不同,統籌省內各市全鏈條、多品類的差異化發展,可以避免同質化、低端化競爭,推動走差異化競合之路,讓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主陣地”。
——武漢作為省會城市,交通便利,人才眾多,在服裝設計、商品交易、科研創新等方面優勢突出。武漢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汪元程表示:“武漢在產品設計、關鍵技術、產品應用等方面加強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專業力量合作。通過培育新的增長點,在功能性面料、新型服裝面料、產業用紡織品研發上下功夫,提升紡織服裝細分領域競爭力。”
漢口北服裝城二期直播供應鏈基地,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漢派服裝供應鏈聚集地。漢口北集團總裁曹天斌介紹,基地目前擁有服裝企業143家,其中供應鏈商戶33戶,平臺電商商戶30戶,跨境電商2戶,直播團隊78個。
——在荊州,童裝成為當地發力服裝產業的重要領域。在荊州舉辦的2023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發展大會上,現場簽約了52個億元以上紡織服裝項目,協議投資額約370億元。荊州還發揮在嬰童服裝領域的傳統優勢,打造了金色童年小鎮。
——“潛江裁縫”是全國十大勞務品牌,在服裝代加工方面,潛江的生產企業與多個服飾品牌有合作;仙桃的女褲產業規模全國領先,中國女褲名鎮毛嘴鎮坐落于此;天門則希望在電商領域深入發展,并成立了區域服裝品牌“天門衣尚”……
多措并舉降成本
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物理空間,能夠將區域內相關產業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優勢。《方案》提出,引導地方政府聚焦產業優勢特色,謀劃建設重點園區,提升承接能力。其中,仙桃、天門、荊門、孝感等對口廣東的服裝產業。
在仙桃市毛嘴鎮服裝產業園內,生產車間的智能化流水線有條不紊地運行。電腦顯示屏上,詳細記錄著流水線上各類服裝的生產情況。“該園區占地5000畝,有標準化廠房180多萬平方米,服裝關聯企業約400家。”毛嘴鎮黨委書記劉濤勇說。
生產成本核算是企業生存的核心問題。優惠政策先行,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是湖北各級政府吸引服裝企業落戶回流的重要舉措。
用地成本是企業生產成本核算的大頭,相對便宜的地價是湖北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的一大優勢。為進一步支持回遷企業在創業初期發展,政府為落戶產業園的企業實施房租減補幾乎是各地出臺政策中的一道“必備菜”。
“仙桃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第一產業來抓。”仙桃市主要負責人表示,仙桃市對符合條件的服裝生產企業,按企業規模分年度給予3年租金補貼。
類似的政策也在潛江落地,潛江中倫尚格服裝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鋼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租用的廠房有補貼,企業搬遷也有政策優惠,所以‘回家’并沒有花費多少資金。”
服裝企業的物流成本同樣不可忽視。由于以前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物流成本曾是湖北服裝企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湖北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一方面,集聚生產企業,為物流公司快速收納快遞包裹和分發物料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對接物流企業,為企業提供政策和設施便利。
政府在與物流企業的談判中下了很大功夫。天門市主要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天門服裝企業每單物流成本為2元多,高于廣東。經過一步步商談,目前天門的物流成本降低了二分之一,甚至比廣東的物流單價還低。”
政策要落地,執行是關鍵。湖北省經信廳主要負責人表示,湖北深入實施“鏈長+鏈主+鏈創”工作機制,統籌謀劃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湖北搭建形成了省級領導領銜、省直部門協同、專家團隊支撐、工作專班落實的推進體系。工作專班由湖北省經信廳牽頭,多部門參與,統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困難。一場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正在荊楚大地蓬勃展開。
優惠政策引企業
企業是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是湖北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在外打拼多年后,眾多湖北籍服裝企業經營者既有回鄉發展的意愿,也有發展家鄉的能力。
劉建勇是天門市悅姿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廣東打拼多年,建有自己的生產廠房。2021年3月份,劉建勇回到了天門老家,創辦了悅姿服飾公司。
“老家的氛圍比較好。”劉建勇所說的氛圍,一方面是指政策環境,一系列扶持政策讓劉建勇更加安心;另一方面是指天門的服裝產業基礎不錯。
多位企業負責人表示,優惠政策是吸引他們回鄉發展的重要因素。
起點集團是天門一家代表性服裝生產企業,2021年從廣州分離部分業務在天門發展。目前,集團成立了多個與服裝生產相關的公司,涉及面輔料供應、服裝生產、電商銷售和快遞物流等多個環節。
“前幾年訂單斷斷續續,而廣州的倉儲、人員成本太高,虧損得厲害。”公司負責人費文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天門的政策打動了我們,政府還在廣州召開了招商引資大會,主動與企業接洽。”“一推一拉”間,回鄉成了最理想的選擇。
劉鋼回鄉創業則是通過另一種路徑——老鄉帶老鄉。2002年便在廣州打工的他,做的就是裁縫。“我發小2022年5月份從廣州搬回潛江,主要為一家跨境電商平臺加工訂單。回來后生意一直不錯,訂單也比較穩定。再加上家鄉有優惠政策,他就勸我回鄉一起干。”劉鋼說,了解了發小返鄉發展的情況后,他主動邁出了返鄉這一步。
除了政策環境,家庭也是影響他們返鄉的重要因素。記者調查發現,回鄉人員中,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工人,他們大部分是“80后”,基本上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
劉鋼出生于1987年,他告訴記者,“現在小孩上小學,父母年紀比較大。回家一方面是出于事業的考量,另一方面可以照顧父母和孩子”。
企業猶如頭雁,決定著產業工人的就業地點。李紅霞是一位普通的縫紉工人,20歲就走南闖北務工,如今已40多歲。“在外漂了這么多年,沒時間照顧家人。一批服裝企業返鄉增加了家鄉的就業機會,我和老公便商量著回來就業,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目前,我每月收入1萬元左右。”李紅霞說。
成效初顯勢頭強
當前,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正沿著“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方向,逐步搭建供給鏈,深度重塑產業鏈,進而推動價值鏈提升,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各項政策措施落地,湖北紡織服裝產業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
產業集聚度再提升。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湖北服裝產業群集聚發展效果明顯,武漢、荊州、天門、仙桃、潛江等地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服裝制造集聚區,涌現出“中國服裝制造名城”漢川市、“中國嬰童裝名鎮”岑河鎮、“中國女褲名鎮”毛嘴鎮、“中國服裝電商產業示范基地”天門市等一批產業名城名鎮。
在天門,白馬原創服裝生產電商基地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白馬集團董事長王中華介紹:“目前,公司廠房的租售情況良好,大部分都已經售出。”
產業升級正加速。湖北涌現出一批行業領先的服裝企業,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高。湖北領尚智造科技(仙桃)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作服制作,市場份額占比較高。生產車間內,幾十臺機器同時工作,既能保證質量,又能保證產量。仙桃市經信局局長劉軍介紹:“中國服裝協會正在制定廚師服制作標準,該公司是標準制定的參與者之一。這也是我們服裝產業升級的表現,希望將來有更多企業能參與行業標準制定。”
為做好湖北服裝產業發展的上下游承接和前后端合作,依托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湖北華紡供應鏈公司以及在黃石、荊州、黃岡、仙桃、潛江、天門等地的9個子公司先后組建。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志平介紹:“華紡鏈持續發力傳統工廠智能化數字系統的改造升級,探索數字化場景的創新運用,提高企業數據平臺化實時管理水平,提升湖北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運用能力。”
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武漢紡織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紡織命名的普通高校,具有鮮明的紡織服裝行業特色,擁有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研發機構。依托優質資源,武漢紡織大學積極發揮“鏈創”機構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落地,服務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武漢紡織大學將與相關企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協同攻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武漢紡織大學副校長馮軍表示。
當然,承接產業轉移不會一帆風順,仍然有許多問題在考驗著湖北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智慧、勇氣和毅力。
勞動力短缺是急在眼前的問題。來自沿海地區的勞動力爭奪壓力仍不容小覷。“我們有訂單,就是缺產能。”面對大量的訂單,招工難讓領尚智造負責人謝文雙很頭疼。作為基層政府官員,仙桃市三伏潭鎮鎮長劉正傳了解企業最急需什么,“勞動力短缺是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我們正在想辦法解決”。劉正傳租了60輛大巴車去隔壁市縣“搶”人,“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不利于產業協調發展,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向沿海省份看齊,提高省內工作崗位的含金量”。
品牌建設功在長遠。與沿海地區相比,湖北缺乏叫得響的自主服裝品牌,產業層次偏低。國內很多知名品牌服飾的代加工業務在湖北,以仙桃為例,目前其服裝生產加工還是以承接貼牌訂單為主,80%以上的企業沒有商標,現有品牌小、散、雜。潛江市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克森表示:“潛江制作的衣服質量很好,我們在技術上并不差,但打造特色品牌是一個長期過程。”
此外,沿海地區的一些比較優勢也是湖北需要補齊的短板。有一個細節或許可以看出企業家們對家鄉服裝產業發展的觀望情緒——不少企業并非從沿海地區全部撤出,而是在當地仍保留著自己的廠房和工人。
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燦燦亦漫漫。湖北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已箭在弦上,只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定會有更多優質服裝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原標題:
重振傳統優勢產業
——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