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正確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必將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前進方向。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全面啟動以來,黨中央把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此次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河南省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下稱示范區)堅持“調”“研”“用”并重,以示范區鄉村振興工作為課題,由示范區工委副書記帶隊、河南省委黨校掛職博士參與的專題調研小組,先后組織召開多次交流座談會,實地走訪姬莊、申寨等11個村莊;與村干部、種養大戶、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交流座談,詳細了解鄉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以及農民收入增長等方面情況,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廣泛聽取干部群眾的訴求與建議。總的來看,示范區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綜合施策、一體推進,全面推進鄉村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在全區農旅產業發展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與群眾期待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進一步強化全域農旅產業發展,積極拓展“農旅+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統籌推動““五大振興”” 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鄉村振興,必須是全面的振興。加快推進示范區鄉村振興,意味著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缺一不可。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有效銜接的重點工作,統籌推動“五大振興”。
聚焦產業振興這一“關鍵”,進一步發展高效農業。近年來,示范區聚焦提質增效,以產業發展為重點,鄉村產業融合升級加速。由城投集團投資建設的熱浪水世界項目,今年夏季營業來,累計接待游客88萬人次,整體收入320萬元,帶動周邊服務業增收50萬元,村集體增加收入30萬元,帶動周邊文旅產業新增收益3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建業綠色基地、陳砦花卉等項目,建成了以“現代農業+生態文旅+和美鄉村”為主題的中國農業公園以及豫北最大花卉交易基地,中國農業公園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美麗鄉村精品點位”。探索“公司+村集體資源”的發展模式,姬莊石榴觀光園、拓達農業專業合作社、王屯玩具廠等村集體項目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就業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域內7個村集體經濟年均收益均在20萬元以上。
聚焦人才振興這一“基石”,進一步展現發展活力。示范區結合需求精準引才,制定《加快推進人才引進工作實施意見》,柔性引進農業、花卉、畜牧等技術專家10余人,選派12名科技特派員下村開展技術服務指導200余次。扎實推進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50場次、培訓6000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0名,舉辦高技能職業技能培訓班及競賽活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培育,進一步充實了鄉村人才隊伍。完善管理機制,出臺“一定三諾兩評”承諾踐諾機制、模范標兵考評辦法,采取組織管理、制度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結合的辦法,發揮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促進農村基層人才相互之間的學習和交流。
聚焦文化振興這一“動力”,進一步提升精神文明。示范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定期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等評比活動,用群眾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逐漸凝聚了向上向善的能量。全面建設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守正創新文化廣場、石佛寺戲臺、馮莊講理堂、圖書館、鄉村振興展館、特色牌坊等19處公共設施,打造了孝道姬莊、紅色馮莊、誠信靳莊等一系列文化村莊。建立村級紅白理事會、鄉賢評議會,完善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弘揚社會新風,群眾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美麗鄉村”,越來越多的“傳統老農民”成了“文明新農民”。
聚焦生態振興這一“支撐”,進一步優化環境水平。示范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作為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以改廁、改水、治污、治臟、治亂為著力點,打出了“五美庭院”“荒蕪宅基地政治”“垃圾分類處理”等一套組合拳,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全民參與、齊抓共管、長效運行”的工作新路子。全力打造美麗鄉村示范帶,累計投入資金3100萬元,新增自來水入戶1400戶、天然氣管道鋪設1.1萬米,小巷、次街道硬化完成8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三清一改”行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達到90%,畜禽糞污治理達到95%,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100%。
聚焦組織振興這一“保障”,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示范區抓實村“兩委”班子“末梢神經”建設,全面完成換屆選舉工作,19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全部實現“一肩挑”。以“十面紅旗”爭創活動為抓手,以組織建設為統領,激發黨員干部群眾內生動力,基層組織的黨建工作蔚然成風,轄區各基層組織的黨員干部精神狀態煥然一新,有效完善了鄉村治理體系。圍繞“三治”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成立農村理事會,道德評判團等,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逐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高位謀劃三大項目 深入實施五項強化保障措施
示范區農旅產業發展有基礎、也有潛力,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也要增強危機意識,清醒地認識全區農旅產業發展的弱項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全域旅游格局尚未形成,系統性不強。缺乏鄉村振興整體產業發展規劃,景區景點零敲碎打、零散擺布,缺乏一體規劃、統籌打造,沒有連點成線、擴線成面,沒有產生集聚、聯動效應。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性不夠。建業綠色基地后繼乏力,“造血”能力不足,亟待盤活重鑄。缺少大型企業,村集體經濟薄弱,多是靠集體地流轉、征地協調費為主要收入,集體收入延續性不強。三是人居環境仍然薄弱,整潔度不高。目前在各村主干道上整體效果明顯好轉,但是在背街小巷里問題還是不少,需要加大整治力度,確保整體人居環境的提升。四是黨組織、村干部作用仍有待提升,能動性不足。很多村干部忙于日常事務不愿去干,懶得操心,或害怕觸及矛盾得罪人,或唯恐經營不善成為罪人,覺得干了不如不干。
基于產業現狀和發展愿景,示范區以建設現代化南部新城為統領,圍繞“15631”工作思路,科學編制“中國農業公園”國家4A級景區整體規劃,合理規劃田園風光示范區、食用菌產業片區、美麗鄉村示范帶片區、濱河片區、高效農業片區、設施農業片區,積極加強中國農業公園景區與高鐵西片區的互動聯動,力爭成功創建國家級4A景區,努力打造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區。
深度打造農旅融合項目。一是建設美麗鄉村示范帶。緊扣新體驗、微度假、慢生活等元素,連接石佛寺、貫子、馮莊、大屯、小屯5個村,支持“隱古小院”手工坊、“拾間造物集”非遺面塑館、“花園”小館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非遺手工體驗項目,持續加強招商引資,打造中華老字號特色商業街區。引入特色民宿、農耕體驗、文化創意等項目,打造以中原傳統鄉村為底色的“沉浸式、體驗式”農旅融合樣板區。二是建設靳莊綜合體。利用靳莊農業基礎優勢,建成200畝田園風光體驗園。建設科普田、花海、科普館、農產品展廳等項目,打造靳莊微度假綜合體。實施土地資源碎片化整合,盤活閑置農房、老村委會、老廠房等各類集體存量資產,開展“拯救老屋行動”,通過組建、提升等方式,改造43套鄉村民宿院落,新建13套精品民宿。設定土地股、設施股、勞務股、房屋股,以入股、聯營等方式制定量化折股標準及分紅比例,真正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是建設“近郊、濱河”項目。立足全域鄉村旅游大環境,充分發揮“城郊、濱河”兩大優勢,淇水灣東片區依托本科院校,建設商業街、特色民宿、采摘園、研學基地等配套,發展服務型產業。建設“共享菜園”農村實驗基地,發展學生試驗田、采摘園、冰糖蜜薯銷售等項目。用好水資源,推進淇河下游濕地景觀帶、親水廊道建設,分段打造活力水岸、百畝花海、千畝荷塘、竹筏游船、露營基地等精品點位,與白玉橋濕地公園串連成線,進一步提升水岸聯動的發展活力。四是打造冰雪大世界項目。以熱浪水世界為基礎,擴大面積,增加項目,配備初級道、雪圈道、雪碟、雪片、香蕉船、雪地坦克、雪地摩托等網紅打卡項目,營造滑雪和戲雪的樂園,實現夏日旅游、冰雪旅游常態化運營。
發展壯大現代化農業項目。一是建設食用菌產業園。按照“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總投資4.5億元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集食用菌研發、菌種培育、加工銷售、冷鏈運輸、農旅融合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食用菌全產業鏈體系,形成集“現代農業+加工中心+中央廚房+電子商務+消費體驗”于一體的食用菌預制菜產業發展新模式。探索構建“園區+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訂單收購+分紅”“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利益鏈接機制,有效保障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產業融合“紅利”。二是壯大特色農業。沿下游淇河區域實施特色農林經濟建設工程,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變以往單一、傳統的種植模式,既發展特色果蔬、蓮藕種植等經濟作物,又發展金蟬養殖、中草藥、木耳、羊肚菌種植等多元復合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三是發展設施農業。規劃建設占地600畝的設施農業產業園,積極引導群眾改變傳統種植模式,以發展特色果蔬種植產業為切入口,種植南瓜、彩椒、茄子、香瓜、草莓、櫻桃等瓜果蔬菜,打造以特色果蔬種植、研學采摘、觀光旅游為主的特色農業種植基地。探索采取“合作社+農戶+技術服務”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四是培育示范企業。盤活建業綠色基地智能聯棟溫室閑置資源,發展新型生態高效農業,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園區。支持石佛寺村“魚菜共生”項目做大大強,打造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示范類項目。支持蝴蝶蘭花卉種植項目發展壯大,依托河南農業大學的優勢資源,加快科研成果的轉換,發展“花樣經濟”,著力將其打造成集品種研發、種苗繁育、栽培種植、展示展銷為一體的現代化蝴蝶蘭綜合生產基地。
統籌實施生態環境提升項目。一是基礎設施項目。分階段新建繞示范帶環村景觀路、園內互通道路、棧道、給排水系統、停車場、智慧服務設施、高標準公廁、標識、標牌,燈光工程、小景觀及其他服務設施等,重點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污水處理廠、實施引淇入村項目,充分做好淇河水資源利用,重點引進新能源項目,真正打通城鄉二元壁壘,讓鄉村微循環更加暢行。二是廊道綠化項目。以“提升品質、完善綠化、打造精品、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為目標,提升5條廊道綠化示范帶,全域覆蓋姬莊、申寨、王寨、劉寨、石佛寺、貫子等9個村的所有主干道路。選用金枝槐、金葉榆等彩葉喬木,對道路兩側進行增景、增色、增綠,打造無處不景、步移景異的生態通道、綠色長廊、景觀村落,厚植生態底色,打造多彩村莊。三是森林鄉村建設項目。圍繞“村旁有一片風景林,入村有一條景觀路,村內有一個小游園,房前屋后種有瓜果樹木”的目標,全新打造石佛寺、馮莊、大屯、王屯、古城、二郎廟等8個重點鄉村,對貫子、申寨持續優化提升綠化質量和水平,著力打造森林鄉村建設新樣板。
深入實施五大強化保障措施。一是創新運營模式。以平臺公司為主導,建立政府財政投入、農民自籌、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多渠道、多角度解決鄉村振興“籌資”難題。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作用,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或擔保、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建設。二是強化軟件支撐。實施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計劃,與河南農業大學建立長期全面合作關系,探索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科研和人才交流合作新模式、新機制,為促進我區現代農業高質高效、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撐。三是強化組織作用。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激發基層黨員干部的內生動力,讓基層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火車頭”作用充分彰顯。四是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社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實施“積分制”“數字化”治理模式,讓鄉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五是整治人居環境。建立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使鄉村環境更美、生活質量更高。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源自深厚的實踐基礎、深邃的理論思考、深遠的戰略考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臺階,要毫不動搖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合力推動全域農旅深度融合、全力構建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繼續努力打造新時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示范區樣板”。
(河南省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鄉村振興工作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