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3年浙江義烏通過民轉公大幅提高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大大緩解了進城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為隨遷子女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創造了條件,增強了這一群體的獲得感。
2023年,中辦、國辦印發意見,要求確保不同群體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保障政策。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帶動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向城市遷移,保障隨遷子女有學上、上好學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與以往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經濟實力和教育意愿都明顯提升,普遍希望子女公平享有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需求已成為各地政府亟需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
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隨遷子女入學政策,按照有關規定切實精簡入學證明材料、優化時限要求,保障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在2023年秋季入學出現“小學入學高峰”的前提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要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近幾年,不少地方都將保障隨遷子女享受公辦學校教育作為民生重點來抓,取得了良好效果。
浙江省將提高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列為2023年的民生實事工程。溫州市對暫未取得有效居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將條件放寬至“以居住等級和勞動服務為前提”,年限可不作具體要求。上海市開展招生入學“一網通辦”,推廣使用“電子證照”,優化來滬人員隨遷子女招生入學工作流程,為隨遷子女入學提供便利。湖北省也提出堅持“零門檻”保障隨遷子女入學。這些做法值得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個別地方將獻血、捐款等一些與教育無關的任務與入學名額掛鉤,讓好政策變了味,不僅嚴重侵害了義務教育公平原則,也讓新市民寒心。各地應從進一步擴大存量出發,推進優質學校挖潛擴容,擴大優質學位供給,支持幫扶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加快成長為優質學校,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更多新市民隨遷子女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