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經濟學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據中國國情和改革開放實踐,在創新中形成的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
(一)
正如西方經濟學源自西方經濟實踐一樣,中國經濟學植根于中國大地,講中國故事,研究中國經濟規律,指導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指導產生這個經濟奇跡的經濟學理論,不是西方經濟學,而是植根于中國大地的中國經濟學。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統領,中國經濟學在發展階段、經濟制度、經濟運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論進展。中國經濟學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理化、系統化。
中國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中國經濟學要不斷創新和發展,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與一般的經濟學不同,中國經濟學注重的是經濟規律分析。經濟學要能準確解釋世界,就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中國經濟學的當前任務是揭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規律,提供按經濟規律改造世界的理論,提供按經濟規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理論。
(二)
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問題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問題導向的理論創新,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
問題導向是理論創新的需求,復雜又艱巨的改革和發展問題提出了理論創新的要求。理論創新是理論供給。以問題導向研究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不僅從實際出發,還要回到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現實中的問題很多,作為導向的經濟問題只能是“國之大者”。回應“國之大者”就是中國經濟學的使命。
中國經濟學回答中國之問。中國是發展中大國,在人口規模巨大、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面對的中國之問主要涉及:一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二是如何實現現代化之問。中國推進的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要基于我國國情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經濟問題。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經濟學回答世界之問。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表現是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并行。由此產生的世界之問對中國的對外開放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明顯縮短、進入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進入領跑階段時,最前沿的高端技術引不進來,會遇到斷供、“卡脖子”等阻礙。這個時候必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要自主可控。其途徑不僅要求加強基礎研究的創新核心技術導向,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原創性創新成果突破圍堵和遏制,占領科技和產業的世界制高點。二是參與外循環的競爭優勢,不再是建立在原來資源稟賦(勞動力和土地)的比較優勢基礎上,而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三是大國經濟的對外開放不再是以出口為導向,而是以內循環和外循環相互促進為導向。根據科技和產業創新需要,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以此獲取創新要素,尤其是高端創新人才,在開放創新中,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這種生態的核心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中國經濟學回答人民之問。中國經濟學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經濟學,需要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僅涉及短期問題還涉及長期問題。與此相關的人民之問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現代化新征程需要解決共同富裕問題。二是現代化不能只見物質不見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三是新發展格局要求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尤其要根據美好生活需要解決好居民能消費、愿消費和敢消費問題。
中國經濟學回答時代之問。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準確定位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回答好時代之問的基礎與前提?,F階段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進入新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新問題。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成為發展的重點問題,相應地需要解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問題。二是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問題。這個階段不僅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挑戰性,而且數字經濟平臺替代市場以及人工智能融入經濟后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具有顛覆性影響。三是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發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推動的能源革命對科技和產業革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以上述問題為導向構建的中國經濟學就不能只是提供經濟制度分析的理論,同時還要提供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理論,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特別是要提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經濟學理論。
(三)
根據中國經濟學的使命和任務,中國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涉及以下五個維度。
一是經濟制度分析。生產關系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發展指的就是經濟制度。經濟制度層面分析的目標是解決社會經濟制度是否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經濟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經濟制度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經濟學研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涉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另一類是基于一定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經濟體制,它既要反映前一種制度的基本要求,又可能有不同的具體形式,也即不同的制度安排。相應的就有具體的制度安排,即實現形式,如企業制度、市場制度、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是相對穩定的,經濟體制是可以隨著發展的需要調整和改變的。因此經濟制度分析,不僅涉及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和完善,而且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尋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這就涉及經濟體制改革。
二是經濟效益分析。經濟運行的經濟效率效益分析,不僅涉及資源配置效率,還涉及投入和產出效益的比較。馬克思使用的要素生產率概念,如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都是中國經濟學所要涉及的重要方面。此外,交易成本還成為制度效益的分析工具。用這些分析工具衡量經濟效率和效益得出的結果,能夠成為完善經濟制度、改革經濟體制和確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我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就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改革目標。經濟運行的宏觀分析則關注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不僅涉及需求側消費、投資、出口的協調拉動,還涉及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和升級。
三是經濟發展分析。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是分階段推進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現代化新征程是要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相應的,經濟發展就涉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新質生產力。
四是發展動力分析。首先是制度的動力。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激發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動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次是需求側的動力,涉及市場化改革所產生的市場競爭壓力,在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協同拉動中越來越大的消費拉動力。第三是供給側針對結構、效率、創新等方面的改革產生的發展動力。
五是經濟安全分析,也就是防范經濟風險。經濟學的研究也需要從資源配置延伸到風險配置。經濟安全分析涉及三個方面:首先,國際經濟風險。世界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輸入,國際市場及匯率風險,全球產業鏈中的“脫鉤斷鏈”等,都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而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因此,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其次,宏觀經濟安全。防止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實行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調控。最后,微觀風險。涉及市場(包括價格和匯率)風險、并購風險等。經濟學的風險分析,除了規避風險外,還有風險管理問題。對有風險收益的風險,不是規避問題,而是要敢于冒風險。例如,創新有風險,但可能得到創新收益,企業家就是要敢于冒這種風險。再如,面對市場風險進行對沖,不僅可以減輕風險損失,還可能得到風險管理的收益。這種風險管理也是經濟安全分析的重要方面。
總而言之,經濟制度、經濟效益、經濟發展、發展動力、經濟安全是經濟分析的五個維度。經濟運行難免遇到一系列的矛盾,例如速度和效益的矛盾、安全和風險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等,但無論如何權衡與取舍,經濟分析的理論目標都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作者系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