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劉昱歆是黑龍江省鶴崗市東山區東方紅鄉中心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她到過大城市讀書、工作,最終回到家鄉。從任教之初,她的目標就是啟迪學生心智,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如何讓教育更有力量,幫助鄉村里的孩子走到更大的世界?劉昱歆試圖在飛鶴集團與黑龍江省教育廳等聯合開展的教師專項公益計劃中尋找答案。
飛鶴向這項計劃投入了6500萬元,持續將數百名鄉村學校的教師送往北京、上海等地接受教學科研能力的培訓,探尋彌合差距的可行解法,讓更多孩子成為自己的“高山”。
近年來,中國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不斷增長。同時,農村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短板,鄉村家長教育經驗、鄉村教師專業水平、鄉村教育環境等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在北京,劉昱歆久違地感受到了與同行交流的快樂。培訓中,有北京師范大學的教師講解,還有幾天的跟班學習。包括劉昱歆在內的鄉村教師了解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比如“大單元”教學思路——學科內前后課程講究連貫性,課與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傳遞知識,并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名地理老師觀摩了一堂講長江開發治理的課。北京的老師創設了“小鯉魚歷險”的動畫情境,讓學生跟著小魚游長江,認知長江的開發和治理。回到學校后,鄉村老師優化了自己的一個人文地理課題。這是一項“家鄉的年輕人都去哪兒啦”的跨學科主題調研,老師將學生分為不同的探究小組,收集人口普查數據,制作數據圖,并設計調查問卷,向離開家鄉的年輕人發放。對收回的138份問卷,有關人員用社會學專業分析工具做了分析。
“這次培訓,最大的成長是了解了怎么更深入地在課程設計上落實核心素養。”這名老師說,地理學科可以成為一道開闊鄉村學生視野的橋梁。
參加了培訓后,一名鄉村學校信息技術老師的思路也被打開了。幾年前剛開課時,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操作鼠標。
“很多農村的孩子有一點自卑,覺得編程很高端,離他們太遠。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也能學,就有了信心。”這位老師說,在學習中她發現北京的學校強調將編程和其他學科融合,教學生用編程思維解決生活問題。她也在教學中強化這個方向。不久前的一次科技節活動中,她的學生也大膽站到了臺前,演示自己編寫的程序,孩子們昂著頭一板一眼地介紹,給了這名老師更多信心。
很多鄉村教師是第一次來到北京、上海,在課上有人不斷地用手機拍照、錄像。走的時候,很多人的手機里塞滿了課件,一些老師在火車站還感到意猶未盡,和其他教師熱烈交流課程設計和帶學生的心得。
培訓后,劉昱歆給家鄉學生們看了北京師范大學校園的照片,有學生后來表達過,自己的理想也是去北師大、當一名老師。許多鄉村學校的老師眼見著自己的學生從只能考幾分、十幾分,慢慢能及格了,不少學生能考上普通高中。部分學校的整體成績從最開始的很差,到后來甚至能和市里的學校“掰掰手腕”。
一名鄉村老師說,自己曾是井底之蛙,但在一次次培訓中,他看見了更大的天空,更多孩子也透過他的折射,開拓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