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室外勞動者上哪兒去找避風港歇口氣?沈陽市總工會在全國較早探索建設工會驛站,給在路上奔跑的人安個“家”——“冷可取暖、渴即飲水、急可如廁、累即歇腳”。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工會驛站近16萬個,覆蓋服務職工群眾超1億人,日服務戶外勞動者300多萬人次。很多網友評價“被暖到了”“請多些再多些”。
感同身受,心懷善意。戶外勞動者驛站之所以被稱作愛心站、暖心站,因它兼具城市文明的細度及人文關懷的溫度。戶外勞動者的接力站、加油站,豐富著美好城市的內涵外延,決定著城市人群歸屬感、幸福感的半徑周長。
小小驛站有什么?沈陽各級工會組織通過面對面調查,因需而建500多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地方可以不大,但功能配置要全:諸如衛生間、空調、飲水機、充電寶、書報架、藥箱、雨具等,升級一些的還有WiFi、電視、冰箱、微波爐、沙發乃至工會食堂等。如果有條件,還能加些“軟件”,比如“法律援助”“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讓關愛更貼心,讓服務驛站成為“心靈驛站”。在細微處體現對戶外勞動者的關懷、體諒和尊重,小站點也可以綻放真關懷。
站點多多益善,但不可貪大求全,不必如“面子工程”那般整齊劃一。選址也不一定另起爐灶,可將街道社區閑置倉庫廠房等改造成休息驛站。開放包容,突出兼容性,大可借助社會資源廣泛參與,主動對接酒店、商超、加油站等沿街商鋪,以及銀行、通信運營商、快遞協會等基礎好的場所,將其納入戶外勞動者驛站服務體系,共同打造15分鐘驛站服務圈,讓更多戶外勞動者可以就近休息。近年來,工會組織的努力促進形成了社會合力,政府部門、企業、社會機構、公益組織和基金會等多方資源參與建設,涌現出暖心驛站、工行驛站、農情暖域、愛心翼站、郵愛驛站等開放資源共建共享的案例和品牌。
此外,讓關愛走得遠、可持續,少不了一條:試點推行專業化運作、智能化管理,引入物業托管等第三方管維模式,兜底保障驛站日常基礎運行。既然是好事,就不能新鮮一陣,虎頭蛇尾,要持之以恒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