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鄉村振興越往前推進,越需要改革增動力、添活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深化農村改革的戰略部署,必須加快推動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不斷攻堅突破、落地見效。
1.聚焦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條主線,探索農地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在農村改革中的基礎性地位,為農村發展明晰了改革方向。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新時代新征程,在新型城鎮化、農業強國建設背景下,必須著眼于處理好新形勢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一主線,探索完善農民財產權益更加充分、農村集體經濟更有活力的體制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
首先,完善賦權活權相關機制。不斷完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益分配機制,是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集體成員權利的重要基礎。必須持續深化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讓閑置資源、沉睡資產活起來、動起來,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其次,促進規模經營更加高效。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正進入結構升級、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耕地“細碎化”等狀況,與現代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要求已不相適應,需要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加快土地規模化流轉,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并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促使規模經營更為高效。
最后,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更有活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讓集體經濟組織保持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是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也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托。促使集體經濟發展更有活力,應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聯合參股等方式,搞活經營服務,拓展發展空間,增加集體收益,實現民富村強。
2.聚焦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沒有良好的產業,農村的發展必然面臨資源難聚、農民難富、人才難留的困境。當前應重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構建新型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調優生產關系,提高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是著重在健全糧食穩產增產機制上下功夫。糧食安全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極端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抓農業農村工作,首先要抓糧食安全。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推動糧食生產擴面提質增效,確保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著重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上出實招。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必須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走依靠科技進步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加快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快智慧農業、高端農機裝備等領域關鍵技術的集中攻關,推進設施農業數字化、智慧化改造,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是著重在打造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上見成效。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應重點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新型集體經濟+”等農企融合共贏模式,通過產業化的紐帶將小農戶聯結成為和衷共濟的產業共同體,破解種養不規模、標準難統一、農機難推廣、要素難集聚等瓶頸問題,更好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要求,帶動農戶共同邁向現代化。
3.聚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農村生活條件落后、社會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與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適應。深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改革,就是要著眼破解這些問題,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切實提高農村的現代化生活水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需重點在以下三項機制上發力:
創新民生服務集中保障機制。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也是大勢所趨。應順應未來城鄉發展的“集聚化”趨勢,創新打造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務優質便捷、現代產業支撐有力、田園風光唯美宜人的鄉村生活綜合發展區,創新城鄉教育共同體、醫養聯合體,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便利度。
完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機制。堅持“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的原則,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按照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的原則,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完善提升農村路、水、電、氣、物流、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網絡,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人居環境舒適度。
健全資源要素優先保障機制。建設農業強國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必須立足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大格局,走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農業強國建設新路子。尤其是應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引導各類資源流向鄉村、惠及農民。
4.聚焦提升文明善治水平,探索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這是關于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的重要論述。實踐工作中,應堅持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創新鄉村文明建設、基層治理模式,著力解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時代要求有差距、基層治理能力還不夠強等現實問題,實現鄉村治理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積極涵養鄉村文化。鄉村振興,不僅要盯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硬件,更要注重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文明風尚等軟件。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群眾切實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好用好紅色文化講堂、村史館、村民大舞臺等文化文明展演平臺,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度融入鄉村。
另一方面,健全網格化治理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完善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切實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提升社會治理智慧化水平,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打造網格化“治理+管理+服務”模式,將治安維穩、矛盾化解、便民服務等功能集成到網格,不斷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5.聚焦黨管農村這個核心,探索基層黨建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堅強政治保證。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動搖,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基層黨組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發揮好黨建的統領作用。聚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完善“黨組織+”工作模式,選優配強基層組織負責人,全面提升黨組織對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務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落實黨的政策、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核心作用。
建強鄉村振興干部人才隊伍。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應不斷創新干部隊伍培養選拔機制,選好育強鎮(街道)、村(社區)班子隊伍,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服務鄉村振興骨干力量。
打造集體經濟發展矩陣。針對當前不少地區存在的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的現狀,按照“大帶小、強帶弱、富帶窮”的原則,推動村黨組織開展“跨村聯建”,探索強村帶動、產業拉動、項目牽引等模式,創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樣板片區,打造黨建引領、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集體經濟發展矩陣。
(作者:劉運,系中共山東省濰坊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