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質量體現著人類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高質量發展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重大戰略,為新征程質量強國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注入了新的動力。建設質量強國是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了新時期質量強國建設的重點方向與推動路徑,其中將“建成一批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列為主要目標之一。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質量瓶頸。
產業集群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
產業集群是由大量具有產業聯系的企業和關聯機構在地理上靠近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區。作為政府引導產業資源配置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平臺,產業集群不僅是政策先行先試的經濟領域,也是區域間進行產業分工合作的關鍵紐帶,同時還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
我國的產業集群伴隨著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不斷發展,并在帶動經濟增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總產值突破20萬億元,并已建設18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占全部國家級創新中心數量的70%,培育創建170多家單項冠軍企業和22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產值超過2.5萬億元,出口貿易額平均增長率達30%,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和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為實現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產業集群要進一步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形成更強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產業質量水平、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協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我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進程中的主要動力。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蘇州集群躋身全球科技集群的前五位,我國首次成為擁有位于前100名的科技集群數量最多(24個)的經濟體。但是,我國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主要包括:產業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等方面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存在一些障礙,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有三分之二分布在東部地區,而東北地區僅有2個。
推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結合質量強國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以及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挑戰,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應樹立國際化視野,全方位謀求創新突破,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聚焦高質量要素集聚、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跨區域合作共建與梯次培育體系構建,加快形成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
集聚高質量要素,提高產業集群質量競爭水平。產業集聚區的質量優勢主要來源于集聚效應和競爭效應。一方面,產業集聚產生的外部性通過中間投入品共享、勞動力池和知識溢出帶來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企業密度的提高也將提高產業集群內的競爭效應,進而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提高產業集群的質量競爭水平。因此,各地區在落實質量強國戰略過程中,應堅持集聚發展模式,引導人才、技術等高質量要素向產業集群內集聚。圍繞強化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持續加強產業集群建設頂層設計,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優化營商環境,為質量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掃清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障礙,吸引更多企業和重點項目在產業集群選址,讓產業集群成為國際和國內高質量要素集聚的重要目的地。
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集群產品質量提檔升級。當前,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以創新為焦點的全球競爭演變為創新鏈的競爭,科技創新的競爭方式也由個體競爭向集群競爭和鏈條競爭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有利于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促進產品質量提檔升級。產業集群內集中了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投融資機構等眾多主體,可以實現人才、知識、技術、資金等要素的匯集和轉化,因此具備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基礎。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產業集群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資源、資助基礎研究及重大科技項目、完善研發平臺及孵化器功能等措施,有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引導“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各類科技計劃,推動基礎研究、應用和工業技術研究領域之間的一體化發展。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為主線,圍繞戰略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開展基礎研究,提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良性循環。支持產業集群加強先進技術應用、質量創新、質量基礎設施升級,聚焦高精尖產業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形成一批技術質量優勢突出、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
促進跨區域分工合作,推進產業集群質量協同發展。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分工合作有助于促進區域間的質量管理協同、質量資源共享和企業分工協作,進而推進產業集群質量協同發展。未來應加快推進產業集群間跨區合作,實現產業鏈的高效分工、錯位發展、相互融合。加強中心地區產業集群的創新鏈與外圍地區產業集群產業鏈的銜接,支持高新技術創新主體不斷拓展和延伸科技創新空間。推動中心地區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周邊產業集群的產業化,提高外圍地區產業集群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形成聯系緊密、布局合理、要素密集、活力強勁的產業集群網絡。地區間的利益協調是推進產業集群跨區分工合作的關鍵環節,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能夠充分調動產業轉移與合作的積極性,有助于形成持續穩定健康的產業集群合作關系。
構建梯次培育體系,促進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均衡。應結合不同區域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及環境承載能力,制定差異化的產業集群建設目標。推動東部地區發揮質量變革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質量競爭新優勢,建成一批技術質量在全球領先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鼓勵和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優化質量發展環境,以區域內的特色產業集群為基礎,爭創更多國家級產業集群。在城市層面,各城市應遵循產業集群發展客觀規律,因地制宜確定產業集群的主導發展方向。超大城市應發揮高端要素集聚的優勢,打造技術、質量、管理創新策源地,培育形成質量卓越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特大和大城市主要依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制定和實施先進質量標準,通過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品牌建設和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培育一批產業集群商標和區域品牌,爭創更多國家級產業集群;要素集聚程度較低的中小城市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發展模式,應將資源集中在特色產業發展上,打造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城市質量水平提升。在產業集群的質量提升過程中,不僅要充分考慮集群與城市發展階段的匹配,還應強調產業集群在不同規模等級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促進大、中、小城市產業集群協調發展。
(作者:席強敏,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