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國泉(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經歷了45年的輝煌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的偉大創造,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始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不斷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改革開放是認識把握客觀規律的偉大創造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改革開放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這種偉大創造得益于對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三大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創新運用。
認識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這個偉大覺醒建立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正確理解運用之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科學認識異常復雜的執政環境和繁重的執政使命,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圍繞馬克思主義政黨為誰執政、如何執政的根本問題,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和創新運用。在為誰執政上,黨既通過提出并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堅持把順應人民熱切期盼、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的價值主線。在如何執政上,黨堅持以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引領改革開放事業,在治國理政中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在自我革命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讓黨的領導始終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
認識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更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自古以來,變法變革圖強運動在中國不可勝數,中華民族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開展對外交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立足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正確總結我國和蘇聯的經驗教訓,黨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走出了一條正確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黨在規律層面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
認識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就是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性原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都是推翻或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之與生產力相適應,這彰顯了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把握。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的實質和核心是實現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指向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軌,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社會生產力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扎實推進,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達到了新高度。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改革開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以改革開放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也是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明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這為理解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提供了科學依據。
改革開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伴相隨。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也是基于我們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當時,世界經濟科技快速發展,我國發展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鄧小平同志說:‘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我們黨對世界大勢作出了科學判斷,下決心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一往無前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所謂“趕上時代”,就是要趕上世界現代化潮流,也是要以自信自立姿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不存在現成的可以照搬的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黨始終勇于改革創新,不斷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把改革開放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關鍵抓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一部改革開放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改革開放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為指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康莊大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牢牢把握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黨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領導人民成功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創造了現代化建設新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機遇。
新時代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謀劃改革開放,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黨內法規體系等方面取得了標志性進展。新時代以來,黨領導推動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準確把握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內涵和特點。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內涵、條件、要求同過去相比有很大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這種內涵和特點的彰顯,歸因于新的時代條件和任務。改革開放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實踐基礎,但改革往往都是從易到難。中國式現代化越拓展推進,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就越會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就越要啃下硬骨頭和攻克難關。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整體設計新階段,改革舉措的關聯性、耦合性更加顯著,因此更加需要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推動各方面制度成熟化定型化。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中國的改革開放,靠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這既是思想路線問題,也是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前途命運的政治問題。如同鄧小平所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改革開放進程表明,不堅持解放思想,就不能突破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傳統觀念束縛,就不能有效調整完善同生產力發展不協調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堅持實事求是,就不能做到從中國國情出發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和問題。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仍要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面對新情況新任務,唯有牢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更好地在守正創新中把改革開放推向更高的層次和階段。守正才能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創新才能賦予改革開放新的時代活力。守正,守的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守的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和人民邏輯,守的是中國共產黨對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地位,守的是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人類進步一邊的時代要求;創新,創的是改革開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的是改革開放的新舉措新方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