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并購重組、便宜變賣資產、豁免巨額債務……2023年即將結束,一些徘徊在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使出渾身解數,頻出“保殼”大招,試圖通過美化資產負債表來規避退市風險。
上市公司想方設法保住“上市”身份,并非不能理解。如能通過資產重組等拓展業務,開辟新的業績增長點,實現“絕處求生”也是好事。但如果把“保殼續命”當成救命稻草,鉆漏洞、耍“財技”,則絕非正道。
即使僥幸成功“保殼”,帶一副“空殼”在資本市場勉強續命,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狀況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善,前景仍然堪憂,更大可能還是繼續被“*ST”。過往經驗看,不乏有上市公司為延續A股生命而“慌不擇路”,選擇質量不佳、產業難以協同的標的匆忙并購,這些不良資產置入后,反而加速將企業推向退市甚至破產的深淵。
上市公司“花式保殼”,不利于A股市場長遠健康發展。一些企業之所以到退市邊緣,主要是因為公司治理水平低下、業績羸弱,通過突擊交易等短期手段來美化財務狀況,并沒有真正改變公司的實際狀態。如果A股市場都充斥著這樣的“僵尸公司”,那么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就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優秀企業價值也無法得到真正彰顯,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也就無從談起。
并購重組、債務豁免等本應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手段,而非規避退市的“續命丹”。未來監管部門應在堵住退市漏洞、疏通退市堵點、加大退市力度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繼續完善細化退市指標,增加財務操作“保殼”難度,維護并購重組的嚴肅性。另一方面應強化日常監管,對于“走不動、跟不上”的上市公司嚴格執行“應退盡退”,一旦發現違規“保殼”行為,則要嚴懲不貸,加速市場新陳代謝。
上市公司若不想被資本市場淘汰出局,應少打歪主意,多做真生意。只有從自身實際需要出發,吸納優質資產,恢復造血能力,真正搞好經營業績,才能實現脫胎換骨,實現良性健康發展。反之,如確實因經營不善觸及退市紅線,與其冒著被嚴懲重罰的風險去違規“保殼”,不如大方告別,倒也能贏得尊重和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