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曉偉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鄉村振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要求,強調鄉村振興要“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本次“理響中國·人民至上@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調研,通過考察溫州鄉村建設的實踐了解到,溫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千萬工程”為實施載體,聚焦重點課題和難點問題,推動鄉村振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溫州廣大農村地區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強鄉、產業興鄉、文化潤鄉、民生安鄉、生態富鄉為主要元素的鄉村振興獨特道路,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文明協調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溫州山福鎮驛頭驛陽村 人民論壇網 王博 攝
堅持黨建強鄉,不斷夯實鄉村善治的政治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鞏固黨執政社會基礎的重要堡壘,是鏈接鄉村發展各類資源的中心紐帶,基層黨組織的有力領導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關鍵。溫州推動鄉村振興始終堅持以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為根本,通過實施黨建統領“強基提能”工程,舉辦村社書記“三比三看”擂臺賽,開展村社組織“屆中體檢”等工作,著力打造高素質農村帶頭人隊伍;通過實施“百縣爭創、千鄉晉位、萬村過硬”工程,以強帶弱、以大帶小,引領鄉村黨建片區化組團式發展;通過黨建引領、落實民生、共建共享、全員參與、精細管理,打造“事務共辦、陣地共用、多元共治、資源共享”的“共享社·幸福里”重點單元,強化村級組織的民生服務功能;通過強化“問題村居”整治,解決了村級重大事項規范決策、村務線上辦理、“三資”陽光監管等一系列鄉村治理的痛點問題,打造了一批清廉村居,有力強化了鄉村振興的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
溫州市洞頭區 人民論壇網 王博 攝
堅持產業興鄉,推動鄉村產業由農業向百業蝶變。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在于產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資源。促進產業要素向鄉村集聚始終是鄉村振興的難點所在。溫州以推進“兩進兩回”(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為抓手,著力破除要素集聚難題。以人才引育為例,溫州將農業人才引進納入溫州引才“510計劃”,積極實施鄉村人才振興“553”行動和農播電商“千人計劃 ”,持續加大鄉村人才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千萬農民素質提升行動,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和就業幫扶。在此基礎上,溫州廣大農村地區積極推進產業多元化,大力發展溫泉療養、森林人家、健康養老、運動休閑、月光經濟等新業態,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鄉村產業的就業承載能力、增收帶動能力、利稅貢獻能力明顯提升。如山根音樂藝術小村通過“藝術鄉建”方式,還原江南水鄉風貌,煥發老舊建筑活力,打造非遺手作、藝術展覽、精品民宿、中西餐飲等多元化業態,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堅持文化潤鄉,深耕鄉村振興的文化土壤。文化是鄉村振興無形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在鄉村,實現精神共富的關鍵場域在鄉村。溫州以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抓手全面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實現“口袋富”和“腦袋富”的“雙向奔富”。溫州廣大農村實施村志文化工程,加快修編村志、村史;加強文化平臺建設,創建“1+8+N”模式農家書屋1600多家,建成鄉村博物館60家,提標升級農村文化禮堂;廣泛開展“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歌”“我們的村運”等鄉村文化文藝活動,鄉村風氣為之一新。如驛頭驛陽村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實現了文化吸引產業、產業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該村以“人文與山水、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三大融合為主線,積極打造千年古驛的獨特文化品牌,通過大力傳承發展“二程理學”文化、歷史古跡和非遺文化、僑鄉文化、研學文化,有力夯實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同時,該村還利用僑鄉文化濃厚的便利條件對接僑商投資文旅產業,成立驛頭驛陽文旅公司,打造特色“僑家樂”,帶動村民開設民宿、餐飲,助力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文明建設,吸引華僑回鄉創業、回流資金超億元。
溫州市5G云診療 人民論壇網 王博 攝
堅持民生安鄉,著力構建鄉村和諧社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鄉村振興的成果最終要以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提升為檢驗標準?;A設施建設與基本公共服務是鄉村社會民生建設兩大基礎工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溫州廣大農村地區深入實施“四好農村路”新改建和養護工程,累計新建提升“四好農村路”超10000公里;加密城鄉公交班次,推廣公交數字化服務應用,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全覆蓋;加快建設“三農”新基建,大力發展快遞、冷鏈物流,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溫州持續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計劃,聚焦“一老一小”打造“15分鐘”城鄉養老和嬰幼兒照護服務圈,累計建成老年食堂632家,實施“點亮鄉村童年”計劃打造“小而優”學校56個,農村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達標率達98%;深化“醫保紓困”行動,建設智慧健康站、配置5G云診室。這些措施和成就,極大鞏固了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顯著增強了農村宜居宜業的優勢。
堅持生態富鄉,充分發揮鄉村生態資源優勢。鄉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溫州廣大農村地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以科學方式在合理界限內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實現了生態富鄉的精彩蝶變。如洞頭區東岙村借助國家藍色港灣項目,大力推進“藍灣修復工程”,修復沙灘1.84萬平方米,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此基礎上,東岙村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完成56棟160間房屋立面改造,修繕提升游客服務中心、花園公廁等旅游配套設施14處,近500名漁農民轉產就業,“洗腳上岸”開餐館、辦民宿,實現了老百姓家門口就業、家門口致富。東岙村也完成了由傳統漁村向旅游勝地的蛻變,獲評國家級文明村、國家級充分就業村。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難點在鄉村。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不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就無法使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溫州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表明:黨的領導是鄉村振興事業的根本政治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鄉村振興才能持續保持強大的牽引力和推動力;產業帶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沒有產業基礎,鄉村就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無法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的支出需求;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缺少文化鑄魂、失去文化賦能,鄉村的要素集聚能力就會難以為繼,產業發展就會不可持續;民生保障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不改變“村民”與“市民”在生存質量、發展機會等方面的根本差異,鄉村就無法從根本上實現“令人向往”的美好愿景;生態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是鄉村振興實現“變道超車”的科學路徑,有效保護鄉村生態就是守護了鄉村子孫后代的財富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