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趵突泉。新華社發
文化是民族自信自立的血脈根基,永葆生機的精神源泉。今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近年來,濟南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扎實落實黨中央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把繁榮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列入加快“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任務清單,賡續文化基因、做大文化流量、推動文化親民、創新文化敘事,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持續貢獻濟南力量、展現濟南擔當,形成了具有濟南特色的文化實踐。
1.賡續歷史文化傳統,連通泉城“文化新景觀”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華上下五千年”來認識傳統賡續、文化發展,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承載地,濟南得益于“齊風魯韻”的千年濡染,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綿長的傳統文化既是濟南的文化區位優勢,也是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不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并連通城市“文化新景觀”,有助于讓濟南綻放新活力、實現新跨越。
保護傳承“泉河文化”。依泉而生、枕河而居的濟南,始終呈現出泉水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疊合,溫潤之余不失豪邁氣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版圖中不可缺失的板塊。讓泉水文化和黃河文化攜手共舞,合唱共鳴,是新時代濟南的重要文化使命。目前,濟南全市正下大力氣做好趵突泉、大明湖、五龍潭等名泉景觀的保護整修,初步形成“山泉湖河城”特色文化風貌,“泉·城文化景觀”也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同時,加快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成黃河文化展覽館,“曲山藝海”傳統特色演藝業正在創造新的輝煌。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煥發時代光芒。作為承載著紅色基因的一片熱土,濟南正將紅色文化傳承與弘揚納入“泉城記憶”建設,通過細挖紅色資源涵養紅色氣質。目前,這座“紅色之城”已經推出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等多家紅色研學基地和紅色研學線路。紅色電影《血沃春華》、音樂劇《盡善盡美》、專題片《光影禮贊百年》等一批主旋律作品,更是推動了紅色文化發揚光大。
2.繁榮公共文化事業,推送城市“文化大流量”
文化繁榮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新的文化使命。近年來,濟南市以“文化濟南”建設為抓手,從扛起使命重托的高度來審視文化事業、從增強城市能級的高度來把握文化發展、從增進民生福祉的高度來推動文化強市,不斷增強城市“文化大流量”的推送頻次。
提高創作水平,體現“泉城氣派”。為人民群眾提供內容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濟南深入開展“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重大主題宣傳,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原創性精品。深入發掘提煉泉城文化特質,實施“海右文學”精品工程,創作了一批契合泉城味道、泉城氣派的文藝作品。
健全扶持機制,壯大“文化部落”。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一群具有“原創特質”的創作者,更離不開一群具有“本土氣質”的創作群體。為推動全市文化創作出新人、創新品,濟南成立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設立“濟南市文藝創作資助項目”,啟動“雙創雙樹”典型培育推廣行動,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心聲的優秀作品。同時,持續開展“藝術名家工作室”打造、“青年藝術之星”培養、“在職骨干人才”深造等人才培養工作,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事業生產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宣傳推廣,擦亮“城市名片”。近年來,濟南市圍繞激發文藝內生動力,著力構建展示新時代省會文藝水平的重要載體、塑造城市良好文化形象的重要平臺,做好文藝資源整合、節慶節點與文藝結合、文化與旅游融合三篇文章,創新打造“泉城文藝廳”;積極拓展山東省會大劇院、群星劇場等演藝陣地,充分發揮新興互聯網平臺,逐步實現了新時代優秀作品的線下演出和線上演播相融合。與此同時,推出優秀文藝作品展演展示展映活動,戲劇周末、開心甜沫、親子劇場、曲山藝海星樂匯……一系列文化活動共同推動形成了一批體現濟南味兒、具有時代范兒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3.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親民“文化會客廳”
濟南市緊緊圍繞“文化為大眾”這一基本旨歸,積極對接人民群眾對更豐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需要,特別注重“大眾文化”與“文化大眾”的深度融合,積極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務機能,在空間布局、設施完善、文化惠民上創新文化服務實踐,提升了全社會的文化獲得感,擦亮了泉城“文化會客廳”的民生指向和幸福底色。
優化空間布局,實現文化親民。文化的空間性,直接關系到文化設施的“接地性”、文化消費的“親民性”,合理的文化空間布局有利于讓文化實現“身邊浸潤”,服務可及。在整體空間格局上,濟南市持續打造集開放性、多樣性、便民性于一體的泉城“文化會客廳”,一方面,精心規劃打造“一軸(泉城特色風貌中軸)一帶(沿黃河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帶)”,初步形成“南北貫通、東西延伸”泉城文化空間大格局;另一方面,在商圈街區、社區園區、綠地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實施頗具泉城特色的文化“微更新”改造,打造群眾家門口小而美的文化駐足之地。
健全設施體系,打破文化圍墻。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滿足大眾文化生活追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展現中華文化底蘊的實體支撐。近年來,濟南市文化設施完善首先堅持“抓大顧小”,相繼規劃建設了黃河文化博物館、泉水博物館、非遺展示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也著力打造了一批便民惠民的中小型文化設施,包括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泉城書房、農家書屋等;其次堅持“開放創新”,推動機關、學校、社區、國有企業文化體育設施逐步對外開放,鼓勵開展創意市集、街區展覽、音樂角、嘉年華等活動,建立健全新時代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創新惠民活動,推動文化共享。持續推動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文化產品走進百姓生活,是實現“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的基礎性工作。濟南市開展的“閱讀四季”“閱讀濟南”“深夜書桌”“圖書館之夜”等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五個大家”“放歌新時代”“文化進萬家”“濟南國際合唱節”等文化品牌活動,都體現了文化普惠特質,“百姓春晚”文藝志愿服務品牌,以及廣場舞展演、大眾合唱節、街頭藝人夜間展演等文化活動,更是將文化傳播創新與公眾喜聞樂見完美結合、一體呈現。
4.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創新泉城“文化敘事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濟南市進一步發揮地域特色和產業優勢,持續強化政策輸出、培育市場主體,在“文化+”上做大文章,在優秀傳統文化活化上起大手筆,生成全新的“文化敘事力”。
壯大市場主體,以“支柱產業”樹“文化支柱”。文化繁榮發展需要市場帶動,市場主體多樣化、規模化是文化市場活性的重要體現。為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場,濟南市持續優化文化資本結構,鼓勵支持大型文化企業通過共享資源、生產協作、開放平臺等方式帶動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壯大,現已形成由“專、精、特、新”型文化企業構成的主體群落,文化產業成為全市第五大支柱性產業。
做強園區載體,既“以文塑旅”,又“以旅彰文”。為加速新興業態集聚,為文化產業發展鏈接更多資源,濟南市建立起全市文化產業重大項目統計庫,開展文化產業鏈“對標升級”“補缺拉長”“培大引強”三大專項行動,重點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打造高清產業發展暨文化創意產業園。同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濟南區域文化和旅游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大力實施濟南文化旅游產品精品化戰略,構建了“泉城濟南”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體系。
培育數字產業,借“文化上云”推“云上濟南”。打造“強新優富美高”現代國際化大都市,需要數字版“濟南敘事語言”,讓世界更好地讀懂濟南。近年來,濟南加快推動印刷發行、影視傳媒、創意設計、演藝娛樂等傳統文化業態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影音產業集群被確立為山東省“十強”產業“雁形陣”集群。大力支持文化場館上“云”,全方位推進直播電商與優勢文化產業有機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直播經濟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平臺企業。
(作者:中共濟南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