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深刻總結了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并精辟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重大轉變”。其中,“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體現了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表達了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彰顯了大國責任與使命擔當,“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使得真理的光芒更加璀璨奪目。“四個重大轉變”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譜寫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篇章,其科學性和真理性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認同。
關鍵詞:“四個重大轉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深刻總結了新時代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并明確指出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1]這“四個重大轉變”,是對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系統闡釋了現代化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處理好的重大關系,對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譜寫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
同單一有機體不同,生態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它是一個有序、復雜、多樣的生命系統,構成一個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鏈條,存在其內的各要素既有自身獨特的功能、構成與變化規律,也與周邊要素彼此作用、相互耦合。自然生態系統有著十分復雜的內在動態運行能力,與外界環境隨時隨刻進行著大量的物質交換與能量傳遞,自然生態系統在未受到人類活動或是其他外部因素干擾與破壞的情況下,其結構與功能十分和諧有序,在遭遇到輕度干預時依靠其自身的內部機制可以重返穩定、協調狀態。針對生態系統的這一特殊屬性,我們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生態治理方案,并逐步將其規范化、制度化。生態治理作為當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極具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系統思維出發,統籌考量環境要素的整體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貫性、生態系統的開放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對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現實境遇出發,積極提倡強化整體性的制度理念,這是思維方式的巨大轉變。
從農村“廁所革命”著手到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2]從企業節能減排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統籌做好“雙控”“雙碳”工作;[3]從產業結構優化到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4]從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建設到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5]等。由點到面、由此及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生態環境建設由原來的“點狀突進”“重點整治”匯聚成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化治理的“整盤棋”。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聯合多家單位印發了《關于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在現有環境治理體系結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職能部門履行好自身職責并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決以往部門各自為戰、效能低下、成本過高等問題,不斷健全權責明晰、齊抓共管、運行順暢、保障有力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實現部門履職由“各自為戰”“淺耕粗放”到“協同一致”“精準高效”的積極轉變。系統治理觀念的提出有效解決了原有生態環境治理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各管一攤、相互掣肘的難題,在復雜現實與多重目標中積極尋求著力點、平衡點與突破點,努力打造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與可持續性,促成了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的顯著提升。
隨著生態治理理論和實踐的持續推進和整體躍升,生態環境各要素間、生態治理各領域間、生態建設各環節間的內在關系呈現出日益復雜和密切的發展趨勢,厘清各個要素的基本功能與作用關系,從制度層面出發,深化對協同治理與統籌治理的整體認知,規范制度建設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成為當前我國生態保護的亮點。不僅如此,生態環境的治理涉及鄉村與城市、地上與地下、岸上與水里、陸地與海洋等多個空間范疇,不同空間有著各自的內部特征與治理要求,因而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做到目標協同、指揮協同、責任協同、政策協同,協調有序、統籌兼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我們向著實現治標與治本、漸進與突破、當前與長遠、部分和整體、難點和非難點雙向平衡與同步協調的目標前進,在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護航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促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目標的早日實現。
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
具備高度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是我們贏得這場生態環境保衛戰的關鍵,要做到“身體力行、久久為功,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6]。歷史主動根源于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和對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認真負責。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時代之變遷、領時代之先聲、立時代之潮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引領力,客觀清晰地指明了生態建設從“怎么看”到“怎么做”的發展新路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深入分析我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強調要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提升全黨全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做到“準確識變”的同時,向著“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方向發展前行。
歷史的經驗反復告誡我們,人與自然不僅僅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并且是共存共榮的安全共同體、價值同構的利益共同體、互饋互益的發展共同體,因此,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7]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處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轉折期和窗口期,保護環境、治理污染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場大仗、苦仗、硬仗、攻堅仗,動真碰硬、全力以赴、凝心聚力,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這不僅是觀念和態度的巨大變革,更是責任感與信念力的爆發。取得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在于我們要擔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掌握“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歷史主動,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歷史自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單打獨斗,亦不是被動而為,美麗中國的實現在于我們每一個人奮楫篤行、明辨善行、身體力行,方能做到守正篤實、磨杵成針。人類從遙遠的蠻荒時代走來,曾經滔天的洪水、蒼茫的大地是人類邁向文明的“攔路石”,“征服自然”也就成為人類謀求生存之路、跨入文明門檻的必然選擇。但人類不應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西方那種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末端治理”理念,已經被時代所拋棄,堅定不移走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生態治理之路,才是實現環境治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必然選擇。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突出體現在黨和政府堅持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主動為自然生態預留休養生息、自我修復的時間與空間;建立更為嚴格的管控體系,規定“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8];制定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保護體系,堅決扛牢、壓實生態環境建設的政治責任等。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涂不可以應無方。建設生態文明、構筑美麗中國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需要我們在歷史演進的邏輯中順勢前行,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不斷進步。歷史主動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觀點和方法,是正確認識、把握和遵循自然規律,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關鍵因素。新征程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著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道路,避免出現“竭澤而漁、焚林而田”的生態窘境,描繪出一幅“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的美好圖景。
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大國應有責任與使命擔當
地球作為人類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全人類乃至所有生物物種的共同家園。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性與高質量發展,是世界各國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勸解一些大國放棄舊有的“零和思維”與“霸權主義”,并與世界各國一道依據導致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歷史責任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發展的現實狀況,在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框架下,厘清自身在當今全球環境治理中應當承擔的主要責任,將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外化為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全球經濟向“綠”而行。
中華民族向來敬畏自然、熱愛自然,自古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取物有時、節儉節用、循環發展的生態環保理念。新時代的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擴大全球綠色版圖,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并且做好。”[9]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致力于環境的整治與保護,塞罕壩創造“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蒼山洱海再次成為游客眼中的“詩和遠方”、九曲黃河呈現“大河潮涌、潤澤萬物、川流不息”壯麗景觀……經過不懈努力,環境治理的綠色實踐結出累累碩果,一系列中國生態治理成就,受到國際社會矚目與稱贊。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緊跟時代、放眼全球,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并主動發揮大國應有的引領與表率作用,自覺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面對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異常、水土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等現象,中國積極參與打造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全球生態治理格局。中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與落實,為未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建章立制并作出行動安排;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履行國際發展合作的共同責任;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并與國際社會一道探索“雙碳”目標下發展新路徑;以主席國的身份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促成具有歷史性、轉折性,且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國正在以更加積極、端正的姿態推動世界各國加入綠色國際合作的行動中來,攜手他國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這不僅是寬廣胸懷與格局的展現,更是堅定決心與勇氣的流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與高度認同。
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真理的光芒更加璀璨奪目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科學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價值就在于回答時代課題,推動實踐的不斷發展。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突出問題和現實困境,始終根據時代的進步需要和人民的普遍愿望,系統部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11],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2],明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1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旗幟鮮明、思想深刻,對于我們準確認識當代生態環境基本情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關系,全面系統貫徹新發展理念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思想就是力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缺乏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思想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而且系統詮釋了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智慧,是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長久以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我國走上了一條粗放式的發展道路,為此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而要建設好生態文明,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轉變思維是前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行動指南,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和當代西方生態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首先,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超越資本主義反生態理論的進步思想。馬克思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4]很顯然,馬克思主義強調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其次,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當中所包含的自然觀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來源。“節用水火材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等,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巨大精神財富。最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借鑒了部分當代西方生態理論的相關內容,如奧波爾德主張的“大地倫理”理論、羅爾斯頓倡導“自然優先于文化”觀點、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發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重視人的作用的“淺綠”思潮和注重自然地位的“深綠”思潮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和借鑒了這些思想當中的合理成分與科學觀點,并在克服其思想局限性中實現自我完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科學的、系統的、符合中國當前實際的理論,順應了全球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潮流與趨勢,是支撐我國環境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基礎,是要達到“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一目的“船”和“橋”。
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實現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統一。“四個重大轉變”的提出充分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也體現了其規范嚴謹的科學性、無可比擬的生命力,將進一步提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參與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美好愿景中來的歷史自覺與歷史主動。我們正在推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前無古人且毫無歷史經驗可以借鑒的開創性事業,必須克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固有障礙與沖突,沿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軌道穩步前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豐富與發展,滿足了我國環境治理的現實需要,是有效破解我國生態困境之需、指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之策、彰顯大黨大國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之智、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途,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時代價值。
【本文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習近平關于培養時代新人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19BKS107)的階段性成果;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戈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習近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7月19日,第1版。
[2][3][8][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34、215、362、437頁。
[4][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51頁。
[6]習近平:《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人民日報》,2023年8月16日,第1版。
[7]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225頁。
[9][13]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04、100頁。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9頁。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04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