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這要求在實施宏觀調控、推動市場監管、制定產業政策過程中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防范政策疊加導致非預期風險,促進經營主體形成穩定而良好的預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項政策出臺,不管初衷多么好,都要考慮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考慮實際執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別,考慮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疊加效應,不斷提高政策水平。”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多重約束下求解最優的過程,要兼顧實現發展動力轉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有效維護經濟安全等多重目標。由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各項職能分布于多個政府部門,每個部門為實現自身目標而出臺的各項政策有時會出現政策效應同向疊加,用力過度,就會產生較強的收縮效應,通常會對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較大沖擊,不利于穩固經濟復蘇的基礎。
一般而言,政策疊加導致非預期風險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制定缺乏全局觀念,導致“合成謬誤”。經濟學中的“合成謬誤”指的是對于局部來說正確的決策,對總體來說未必正確。如果每個部門僅從自身角度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不考慮政策的整體性效果和全局性影響,最終每個部門看似“理性”的行為相互疊加反而導致集體“非理性”的后果。二是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導致“分解謬誤”。推動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發展目標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如果急于求成、違背規律,將長期目標短期化、碎片化實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把整體任務簡單分解,就容易出現政策執行“一刀切”或“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經營主體難以承擔。三是政策制定和實施缺乏動態思維,沒有把握好政策出臺的時度效。經濟運行會出現周期性波動,要根據經濟運行所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經濟政策。在經濟下行階段,應減少收縮性政策出臺的頻率,防止各種收縮性政策疊加,加大經濟下行壓力,損害經營主體信心和預期;在經濟上行階段,要防止擴張性政策疊加,引發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債務擴張、結構性扭曲風險。如果缺乏動態思維,脫離經濟運行實際狀況盲目出臺政策,就會使政策效果偏離預定目標。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各種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一是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經濟政策制定應統籌把握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把握好各項政策的耦合度和關聯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互為支撐,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打通政策傳導的中梗阻,把握好政策時效性和精準度,既確保政策效果直接到位,又防止用力過猛、造成誤傷。二是強化政策溝通,注重預期引導。制定和出臺政策要進行前期深入調研,廣泛收集市場信息,充分聽取相關利益主體意見,在涉企政策、規劃、標準的制定和評估等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家作用,并根據實際設置合理的過渡期。向經營主體及時準確傳遞和解讀政策信息,使各類經營主體準確理解政策并做出符合政策預期的行動。不斷完善政策風險評估機制,準確識別可能存在的政策疊加風險并及時糾正。三是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穩定而連續的政策預期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著力營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依法依規履行涉企政策調整程序,避免政策出現“急剎車”“急轉彎”,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我們要切實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著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