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共同富裕】脫貧后靠什么實現持續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云南省昭通市地處曾經的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由于脫貧人口眾多,被稱為脫貧人口全國“第一市”。面對脫貧人口多和返貧風險高的現狀,如何增強脫貧群眾發展信心,讓他們實現持續增收?昭通市用實踐不斷豐富“解題方案”。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曾經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2014年年底時,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區)10個,貧困人口多達185萬人,是云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脫貧摘帽以來,面對規模龐大的脫貧人口和較高的返貧風險,昭通市頂住壓力,推動脫貧成果鞏固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圍繞幫扶增收的主線和鞏固、發展、振興的主題,用好用足開發式幫扶政策,讓脫貧人口增收發展有保障、有門路、有盼頭。

特色產業作支撐

每年深秋時節,鄉野山村、田間地頭的蘋果園里果香四溢、碩果累累,一個個蘋果掛滿枝頭,曬著太陽紅透了臉,等待果農采摘……

昭通市地處云、貴、川接合部的烏蒙山腹地,是典型的低緯高原氣候地區,生態良好、光熱適度,對于蘋果種植來說,具有較好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區域優勢。80多年前,昭通灑漁鎮引進一批蘋果苗試種,自此,這座城市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

走進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10萬畝高標準蘋果矮砧密植示范園,目之所及,成片的蘋果樹隨著山坡起伏連綿,蔚為壯觀。

“這里種植了110多個品種的蘋果樹,有紅露、紅將軍、青香蕉……”昭通市昭陽區蘋果產業發展中心質量安全科科長趙慶東如數家珍,“正是由于高海拔、低緯度、強日照、溫差大等特點,昭通蘋果形成了天然富硒、早甜香脆的特色,好吃!”

“蘋果是昭通帶動脫貧戶增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產業。”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炳偉介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在做強產業的同時做實聯農帶農機制。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采取流轉土地、入股分紅、果園托管、田間學藝等形式,公司與農戶形成利益聯合體,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今年的豐收季節,昭陽區永豐鎮新民村農戶甄全米非常忙碌。“平時在基地里拉枝、修剪、疏花疏果,僅管理費一項,每年就能掙5萬多元。”甄全米告訴記者,脫貧前自己曾在外務工,收入有限,2018年回到家鄉后,把家里的7畝土地按照每年900元的價格流轉給企業,自己還到蘋果園里學習種植技術。如今,甄全米成了一名成熟的園藝管理員,并從基地承包了84畝蘋果做管理,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通過搭建共同發展的產業平臺,我們吸納周邊鄉鎮300名員工在園區務工,一些扶貧搬遷戶和當地群眾被培養成了現代農業產業工人。”李炳偉說。

為壯大蘋果產業,昭通市堅持走生態化、有機化、高端化、精品化路子,制定出臺蘋果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成立市、縣(區)蘋果產業發展中心;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蘋果專家和研究機構、院校的協作攻關,形成了西南冷涼高地蘋果質量控制標準體系,蘋果關鍵技術集成及標準化生產應用達到國內行業領先水平;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了昭通超越、綠健果蔬、昭通農投、魯甸浩豐等81家從事蘋果種植、加工、營銷的重點企業。

優質產業讓更多群眾獲益。今年,昭通市蘋果種植規模達85萬畝,預計產量100萬噸,綜合產值達120億元,蘋果產業覆蓋果農13.8萬戶52.7萬人,其中脫貧群眾1.86萬戶6.78萬人,脫貧群眾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

作為農業大市,昭通市不斷強產業、育龍頭,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升級,以產業振興持續助力脫貧人口致富。

9月是昭通花椒的成熟季,記者來到昭通市三力豐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時正值花椒交易旺季,交易中心一派繁忙景象。天還未亮,農戶們將一車車的花椒運進市場,經銷商在篩選、裝袋后,又將花椒銷往四川、重慶、貴州等地。“每年交易量達6萬多噸,交易額突破40億元,今年青花椒產供銷依然旺盛。”昭通市三力豐農副產品交易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宗武介紹。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經過一上午的忙碌,昭通市巧家縣農戶彭金朝帶來的1000多斤青花椒基本銷售完了,“我自家種了7畝花椒,賣完后我還收購村里其他農戶的花椒來賣,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昭通利用地理優勢,在昭陽、魯甸、巧家、永善等縣(區)的干熱河谷地帶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年產干花椒4.5萬噸,綜合產值達84.8億元。昭通已成為云南省花椒產業第一大市,帶動了約15萬戶60余萬人增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優質的天麻、鮮脆的筇竹筍、個大甜糯的洋芋……昭通市下功夫打造蘋果、馬鈴薯、竹子、天麻、花椒、特色養殖等高原特色產業,成為群眾鞏固脫貧成果、增收致富的堅實支撐。

昭通市市長楊承新表示,昭通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打造綠色能源、綠色硅鋁、磷基及新能源電池材料、高原特色農業、現代文旅5個千億元級產業,資源優勢產業逐步成為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動力。下一步,昭通將繼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譜寫好產業興市新篇章。

崗位技能添保障

在此前的脫貧攻堅進程中,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昭通市實施了一大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

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就是其中一個搬遷點,這里共安置了來自昭通6個縣(區)的9256戶40549人。脫貧后,為讓搬遷群眾既住得放心又過得安心,靖安新區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持續強化就業和民生保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噔噔噔……”走進靖安新區扶貧車間云南君子蘭服飾有限責任公司,一排排縫紉機器整齊排列,工人們正抓緊趕制一批服裝訂單。“我們公司專門設計生產酒店、工廠、學校等團體制服,目前有70多名工人,主要以當地婦女為主。”云南君子蘭服飾有限責任公司廠長楊成說。

35歲的江群芳從昭通市彝良縣大山里搬遷而來,如今已在工廠工作2年多。起初還擔心搬遷過來沒有收入來源,通過公司培訓,她很快掌握了縫制技能。“這里計件算工資,多勞多得,我技術熟練后每個月能掙五六千元。”江群芳說。

對于很多需要照顧家庭、不能出遠門的婦女來說,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靖安安置區黨工委副書記臧慶庚介紹,安置區引進6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建設扶貧車間,吸納800余人就近就業。此外,安置區還盤活了525間商鋪,通過落實優惠政策,鼓勵有能力的搬遷群眾做小吃、開小店等,實現就地創業。

在家有崗位,在外有技能。臧慶庚介紹,為幫助搬遷群眾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找到好工作,政府還在市區人社部門、職業培訓機構的支持下,結合市場需求,先后開展了縫紉工、鋼筋工、網絡創業、起重機械操作等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搬遷群眾的創業就業能力。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一場電工技能培訓在靖安新區開班。為期15天的培訓期間,授課教師采取“理論+實踐”的培訓模式,向學員講授電氣設備運行、數字電路技術等基本原理,幫學員掌握各類電氣設備的運行操作、維護和維修等技能。

“我之前就經常干零工,學好電工這門技術后,再出去找工作或者接活兒都不難,掙得也會多點。”學員王光宇說。

堅持產業所向、市場所需、群眾所愿,聚焦技能更強、就業更穩、收入更高,昭通市近年來精準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定制式”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產業工人。目前全市技能型勞動力總量達56.03萬人,35.46萬人持有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技能型勞動力年均收入較普通勞動力增加1.2萬元以上。

作為勞動力資源大市,昭通市630萬人口中,農村勞動力達300余萬人,確保他們及時轉移就業獲得穩定收入,就能有效減少返貧風險。近年來,昭通市按照有組織、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務的思路,全力抓轉移、穩就業、促增收,推動勞動力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昭通市農村勞動力中,常年轉移就業250萬人以上,其中省外就業130萬人以上;105萬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93萬人以上,19.71萬易地搬遷勞動力穩定就業18萬人以上,務工收入占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的76.53%。

美麗鄉村打底色

從昭通市沿著昭彝公路行駛30多公里,一個青山環抱、云霧繚繞的村莊——彝良縣“云中苗寨”出現在眼前,記者發現,這里的游客絡繹不絕。

“每到周末或假期,附近市民喜歡來這里走進自然、動手燒烤、放松心情,‘云中苗寨’如今成了城里人向往的鄉村。”“云中苗寨”CEO柏令說。

“云中苗寨”原名大苗寨,是位于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的一個苗族村寨。由于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農業產出有限,寨子曾經的貧困發生率達到87.6%,全村123戶574人中建檔立卡戶有108戶503人。雖然村子已于2020年脫貧,但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村寨面臨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增收致富任務依然嚴峻。

2021年7月,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李小云教授團隊指導下,昭通市將大苗寨作為脫貧致富示范先導工程進行建設。

大苗寨海拔2000多米,鑲嵌在萬余畝天然草場和3000多畝森林中,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偉萱介紹,當時專家團隊考察了村子的自然環境、農業生產、文化習俗等方面后,建議寨子發展“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鄉村農文旅復合產業,打造城市居民休閑目的地。

“在專家指導下,村莊不搞大拆大建,在苗家老屋紅色磚墻基礎上以紅色元素為主基調,最大限度保留和彰顯苗族文化特色,用最小成本達到最佳的建設效果。同時,以工代賑發動村民參與步道廣場、民居提升、改廁改圈等建設,帶動群眾就近增收。”柏令說。

2022年7月,“云中苗寨”正式開園,游客紛至沓來。走進寨子可見紅磚紅瓦色調一致,紅磚步道串聯村莊,戶戶連接依山就勢。此外,“云中苗寨”還新建了民族文化廣場、游客接待中心、民宿客棧、主題會客廳以及咖啡館、百米燒烤長廊等文旅業態,從傳統美食中開發出蘿卜皮、臘肉、臘腸等農特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并由村里成立的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

“我以前想,這么遠的寨子怎么會有人來喝咖啡呢?沒想到村里真開了一家咖啡館,我自己還學會了做咖啡。”村民王運蘭以前在福建食品廠打工,如今回鄉就業,經過培訓成為一名咖啡師。

村民朱云慧夫婦選擇加入合作社,將自家住房改造成餐廳和民宿。如今朱云慧的丈夫學習廚藝,朱云慧學起了餐廳經營和民宿管理,夫婦倆除了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資外,每年還有經營分紅。

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項目啟動初期就成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并組建了以本村村民為主的“鄉村CEO”管理團隊,統一運營管理所有業態,每年營業收入的10%用于村民年終分紅,純利潤的10%用于村級公益事業,30%用于鄉村CEO團隊提成,60%用于合作社運營壯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今年前8個月“云中苗寨”整體營收超過160萬元。

“2020年末脫貧時村人均純收入7000余元,2022年末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村子發展有奔頭。”柏令說。

培育鄉村新業態,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目前,昭通市按照黨建引領、政府統籌、專家指導、干部規劃、群眾主體的總體思路,率先打造的“云中苗寨”“云中樂谷”“壩上花海·七彩壩塘”3個脫貧致富示范先導工程已開園運營。此外,昭陽區“紅蘋果”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園,25個示范鄉鎮、89個精品示范村、639個美麗村莊建設也在加快。隨著鄉村振興不斷推進,村美民富、產業興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正在烏蒙大地不斷涌現。

昭通市委書記蘇永忠表示,昭通市精準落實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但要清醒認識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抓實各項工作,突出脫貧群眾長期持續增收,抓實就業支撐、產業支撐,強化動態監測幫扶,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建設,提高項目資金管理,抓好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

原標題:

脫貧后靠什么實現持續增收

——來自云南昭通的調查

責任編輯:張宏莉
標簽: 共同富裕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