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西和縣洛峪鎮崔馬村的簡易溫棚內,農戶三五人一組,正忙著放置營養袋、蓋膜、覆土、測溫,現場忙碌有序。
“去年村里試種羊肚菌成功后,今年我們進一步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畝……”崔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賜才話沒說完,記者心生疑惑,忍不住問他:“才5畝也叫擴大?”
“可別小看這5畝,在我們村已經是不小的突破了。”馬賜才說,“在我們這個小山村,能找出5畝連片的地搭菌棚很不容易,但路子找對了,就要做下去。”
崔馬村是個典型的脫貧村,村民們世代生活在海拔近1700米的半山腰上,可耕種土地全部為山地梯田。受地形、氣溫的影響,以前村里產業主要以花椒種植為主。
近年來,村里路修好了,村民也住上了新房,但作為主導產業的花椒,由于樹齡老化,品質和產量上不去,所以村民們的收入也一直上不去。
2018年,農行甘肅分行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崔馬村。幾年來,人換了幾批,但有件事大家一直在做,就是反復調研探索適合村子的致富產業,幫助村民持續增收。
“經過長時間的論證,我們發現羊肚菌經濟價值高,投入成本低,不與人爭糧、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非常適合當地的產業結構。”農行甘肅分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朱銳東說,崔馬村的山林里時常發現野生羊肚菌,這說明當地土壤和氣候環境適合羊肚菌生長。
馬賜才介紹,去年,在農行甘肅分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支持下,崔馬村試種成功2畝羊肚菌,每畝地收入達到6萬元,相當于六七畝花椒的種植收入。
眼下是羊肚菌種植的關鍵時節,農學專業畢業的朱銳東每天都盯在棚里,他的專業知識派上了用場。羊肚菌試種成功,不僅為崔馬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新路,也讓當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有效增加了收入。
崔馬村的探索,引起了洛峪鎮黨委的關注。“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一方面可以規避因種植單一經濟作物,受市場和氣候因素帶來的風險,拓寬增收渠道。”洛峪鎮黨委書記王文博說,“另一方面可盤活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還能改變村民傳統種植理念,培養一批懂種植技術的村民。”
今年以來,洛峪鎮通過“農行幫扶資金+合作社自有資金”共同出資的模式,目前已建成92座羊肚菌溫室大棚,全鎮種植規模擴大到26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