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創新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民營企業應對全球挑戰和搶占未來市場的關鍵因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民營企業只有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競爭力,才能在新發展格局中迸發生機和活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的培育,需要在充分借鑒國外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培育經驗的基礎上,發揮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協同參與,聚焦“新共識”營造、“新機制”建設、“新要素”集聚、“引擎”打造、“新業態”布局,構建高質量的創新生態、企業生態、產業生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育成之路。
【關鍵詞】民營企業 科技創新 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現狀
第一,民營企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事關科技強國戰略全局。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繁榮之源、創新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環境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民營企業也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蛻變”。截至目前我國4800多萬家(見圖1)民營企業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0%以上,貢獻50%以上的稅收,創造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提供80%以上的勞動就業。隨著我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環境逐步優化,民營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其科技創新也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第二,民營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雙創”行動等政策不斷出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趨于完善,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尤其是集中于應用研究領域和試驗開發領域。據全國工商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為1.08萬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的38.58%,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50.16%。另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已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80%為民營企業。這些“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人員占比達到25%,平均研發強度超過了7%。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華為,該公司2022年研發投入達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研發費用額和費用率均處于近10年的最高位,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第三,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和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前10名中,民營企業占據7席;民營企業500強國內外有效專利合計超過63萬項,較上年度增幅達53.60%;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社會70%的技術創新成果。另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華為在全球擁有5G標準專利族6000多項,占比達全球14%,已掌握全球數量最多的5G專利。騰訊、OPPO、vivo、格力、小米、海爾、格力等也分別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先進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事關國計民生的創新成果,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四,科技創新所涉領域持續擴張,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型企業。隨著民營企業數量增加和創新能力提升,其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張,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不斷提高(見圖2),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涌現。這些龍頭企業在各自賽道里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民營企業是無可替代的“主力軍和突擊隊”,企業數量占比超過90%,民間投資的比重達85%。在高端制造業領域,我國民營企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國家稅務總局統計顯示,2018年至2020年,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占全國的比重從92.1%提升至92.4%,其銷售收入占比從66.2%提升至70%,華為、小米等企業已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在服務業領域,也有不少民營企業崛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企業都是民營經濟中的龍頭企業,它們在互聯網領域里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順豐、圓通等企業也成為了物流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民營企業也有不俗表現。在新能源方面,比亞迪、蔚來、理想等民營企業都拿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在生物醫藥方面,以復星醫藥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大力發展創新藥物,近年來持續閃耀在全球市場上。
第五,民營企業不斷開拓全球市場,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隨著全球化不斷加深,我國民營企業紛紛走出國門,開拓全球市場,并取得顯著成效。從對外投資方面來看,我國民營企業的投資規模呈逐年增長的態勢,民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是中國經濟邁向全球化的積極活躍力量。《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指數年度報告(2021)》顯示,自2013年起,民營企業代替國有企業成為我國走向全球市場、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主體。2020年,69.88%的海外直接投資項目數量都來源于民營企業。從對外貿易方面來看,民營企業外貿第一大主體地位繼續鞏固。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共59.8萬家,其中51萬家是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占比50.9%,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8%。綜上,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形成了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和競爭力。
我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和堵點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經濟增速屬于恢復性,國內消費屬于報復性,經濟內生動力還不強,經濟轉型升級面臨阻力較多;相對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而言,還存在投資不足、企業利潤下降較大等一些疲軟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大方面。
宏觀層面:急需健全創新政策體系,亟待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一是政策文件制定需要由單一部門制定轉向多部門聯合施政。企業遇到的難題往往是綜合性的,多部門聯合出臺文件勢在必行。早期的政策手段多是“大水漫灌”的財政撥款、稅收減免、金融貸款等傳統工具,雖然促進了民營企業發展,但也存在制度成本較大、企業收益不理想等問題,未來政策需要注重多部門聯合行動,分類施策、精準施策、精細施策。二是政策導向需要從為企業“輸血”轉向重塑企業“造血”能力。早期的民營企業支持政策多從人財物的角度給予重點扶持和鼓勵。隨著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國際化趨勢加快,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政策重點也相應地轉向增強企業內生發展動力。三是實施主體應從政府主導轉向“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共同發力。早期的中小企業政策更多關注政府如何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即主要考慮如何發揮政府主觀能動性。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要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構建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協同促進的服務體系。四是“雨林式”的創新生態環境仍需要不斷完善。需要杜絕規避法律、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消除影響和制約法治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及隱形壁壘,依法平等保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重拾民營經濟發展信心,讓政策紅利更好惠及經營主體,讓企業家對未來有穩定預期。
中觀層面:行業整體處于產業鏈低端化,缺乏核心技術。一是民營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處于產業鏈分工的低端位置。長期以來,民營企業以紡織、服裝、鞋帽、電子電器、金屬制品等傳統產業和制造業最為集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導致了民營經濟粗放型發展。二是一些民營企業生命周期太短,決定了其創新成果較少。據《中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遠低于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據統計,在最具創新活力的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5000家民營企業中生存期超過8年的企業僅占總數的3%左右。民營企業生命周期過短、組織管理混亂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創新活動和創新產出。三是平臺載體支撐較少,產業生態環境良莠不齊。當前,企業發展的生態化和平臺化趨勢日益突顯,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平臺型企業孵化和企業間協同創新。這也構成了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全新領域,支撐平臺少、企業生態差等新問題依然棘手。
微觀層面:民營企業小而散,創新發展的信心不足。一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來自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國有企業在很多行業領域擁有壟斷地位,具有較強的市場支配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同時,民營企業要面對跨國公司更高的品牌認知度和國際化程度的挑戰,承受來自海外同行更加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策略的沖擊,在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二是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大,科技創新阻力大。民營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投融資存在資產抵押、信用擔保等諸多障礙。據天津市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民營企業融資滿足度在五成以下,近六成的企業對經營水平恢復到疫情前的情況并不樂觀。“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沒有根本性改變,導致民營企業創新成本高、風險大,最終表現為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的現象。三是民企專業人才緊缺,人才流失嚴峻?!度斯ぶ悄艽龠M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21年)》顯示,目前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主體是民營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對接渠道、亟待開展技術創新及市場創新。同時,企業的離職、跳槽現象較為頻繁,人才流失狀況依舊嚴峻。四是企業綜合稅負較重,企業運營成本亟待降低。我國側重向企業征稅,稅收結構以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為主。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2019年中國企業總稅率(含社保交費率)為59.2%,遠高于柬埔寨、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民營企業絕大多數處于制造業領域,“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仍然是目前成本壓力的主要來源。五是數字思維缺乏,數字賦能不強。數字化正在對民營企業的法律風險防范提出新挑戰,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有待提升,民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普遍存在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等共性問題,企業自身的安全責任邊界、供應鏈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數據權屬等問題亟待解決。
國外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培育經驗
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時代,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通過制定和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企業是研發經費的最主要來源。研究與試驗發展(R&D)是科技創新的基礎。美國R&D占GDP比例一直在3%左右,其中高科技產業投入比例更高,達到20%以上。以色列和韓國等R&D占GDP比重在4.5%以上。近些年,我國研發經費持續增加,2022年R&D與GDP之比為2.54%,但與這些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研發經費的來源方面,企業是最重要的主體。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自2012年起,美國每年的企業研發支出都超過了4000億美元,占全球企業研發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2020年,企業研發投資占總投資比重超過70%,這也體現了美國以市場為基礎配置創新資源的特征。同時,銀行信貸、風險投資、證券市場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政府也通過稅收優惠、政府采購、基金項目等方式,鼓勵和扶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二是建設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和創新成果溢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可以為企業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和機會,促進創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力。如美國舊金山灣科技創新中心(又稱泛硅谷),依托本地高校知識溢出、硅谷戰略資本輻射,形成了一個“創新源+創新物種+創新種群+創新群落(集群)的”全球創新中心。如今,該地區是許多世界頂尖高科技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包括超過1000強企業以及成千上萬的初創公司。法國也大力推進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孵化器“Station F”,并鼓勵國內科技巨頭與初創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韓國則設有多個科技園區和創新中心,如北部科學城、黃??萍紙@等,試圖建設園區型創新生態系統。日本更是通過實施“超級城市”計劃和“地方創生”計劃等,為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提供政策、資金和人才等多種支持。
三是重視人才的吸引和培養,確??萍紕撔碌膬瀯莸匚?。美歐等發達國家會采取各種手段來吸引和留住杰出人才。一方面,通過推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簽證政策,簡化創新活動的相關審核流程,重視年輕科研人員的早期培育,為企業集聚全球頂尖人才。英國政府推出高潛力人才簽證(HPI)項目,使得擁有高技能的國際移民更愿意留下來;法國政府推出“歐洲青年獎學金”計劃,吸引更多歐洲國家的青年前來法國學習和交流。另一方面,這些國家還會通過提供高水平、高素質、跨領域的人才培訓,提高勞動力采用新興技術的能力,為企業創新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如美國長期致力于構建全方位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人才培養體系,先后制定并發布相關計劃,助力美國領航全球科技創新的動力和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健全,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法律保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健全以及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是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一環。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典型代表,包括專利、商標和版權等各種知識產權,并且政府和法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嚴格,可以有效地維護創新和創造力。這為企業投入研究開發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激勵企業更愿意進行科技創新,行業巨頭如蘋果、微軟和谷歌都擁有大量的專利,這讓它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獲得了優勢。在建立健全技術轉移體系、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美國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政策,如1980年頒布的《拜杜法案》與《史蒂文森—懷特勒創新法案》就是其中兩部非常重要的法律。2004年英國修訂了嚴苛的保護專利法律,被定罪者將面臨最高10年的監禁和無上限的罰款。這種懲罰性法律在打擊知識產權犯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培育路徑
在新時代,民營企業應聚焦“新共識”營造、“新機制”建設、“新要素”集聚、“引擎”打造、“新業態”布局;加快提振企業信心、健全創新政策體系、營造創新生態、構建企業生態和產業生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育成之路。
聚焦“新共識”營造,多措并舉提振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信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申了“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兩個毫不動搖”方針為我們在新時代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一是厘清“民營經濟離場論”“國進民退論”等錯誤認識。大力宣傳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在全社會正本清源、凝聚共識,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營造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政治氛圍。二是助企紓困解難,有效降低民營企業創新的制度性成本。切實落實落地“非公經濟36條”中提出的對非公有制經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持續整治違規涉企收費,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通過財政補助、稅費減免、融資擔保等措施,化解民營企業稅費、融資、招投標、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現實困難。三是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性壁壘,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私有產權等合法權益,實現各類市場主體平等法律地位,強調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弘揚契約精神,最大程度激發和保護民營企業創新積極性。
聚焦“新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民營企業的發展特點和需求,從設計、研發、小試中試、產業化各個環節,建立健全“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健全的政策體系。一是支持初創型民營企業擴量提質式創新。著力推動創新創業活動,完善“眾創空間—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產基地”孵化鏈條,激勵青年人和高校院所師生創新創業,努力打造一批新經濟企業。二是支持成長型民營企業“專精特新”式創新。鼓勵民營企業發揮結構扁平、機制靈活等優勢,強化應用端創新與試錯,長期專注主業,以逆向創新為主導探索產學研合作,破解企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創新發展。三是支持領軍型企業加快跨越式創新。發揮領軍型企業、關鍵“鏈主”企業在創新轉化、要素集聚、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以資本運作、供應鏈整合等方式,引導企業整合產業鏈,支持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支持企業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中心+網絡等錯位發展模式,著力打造行業領軍型企業。
聚焦“新要素”集聚,大力支持構建良好的“雨林式”創新生態。促進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流動,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一個有利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創新生態,為民營企業提供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科技資源和創新服務,培育民企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在投融資方面,除銀行體系外,幫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降低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益。在科創項目方面,支持民營企業投資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建設,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技術轉移平臺等創新載體,建立長期穩定的產教合作。在服務咨詢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技術咨詢服務,幫助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方案和建議。在人才培訓方面,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改革,加強人才培養和交流,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開展人才培訓、實習就業、雙聘雙入等合作方式,提升人才素質和能力,增強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引導民營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民營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技術創新。鼓勵領軍型民營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各類創新聯合體,探索“政產學研用金”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支持民營企業通過研發合作、平臺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培育前沿領域科技企業。三是鼓勵民營企業與各類市場主體融通創新發展。發揮平臺型企業、關鍵“鏈主”企業在創新轉化、要素集聚、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大企業可以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推出云制造平臺和云服務平臺,提供精益研發、管理升級、電子商務等服務,助力企業提升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加速企業產品、服務及盈利模式創新,努力讓民營企業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策源地。
聚焦“引擎”打造,積極構建以用戶和利益為紐帶的企業生態。企業生態系統構建是以領軍型、平臺型企業為主,通過構建資源共享平臺,促進系統內不同組織合作的復雜系統。一是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生態。堅持客戶至上、需求導向、用戶體驗原則,鼓勵用戶參與產品研發與應用體驗,引導企業創建自主品牌,加強民企名牌產品宣傳推介,講好民企品牌故事。二是構建利益紐帶的商業生態。鼓勵領軍型民營企業依托價值網絡體系(“獨立聯合體”“商業生態圈”),采取“小而專”“小而精”的發展模式,或打造成一個供更多合作伙伴自由創業、供更多用戶自由分享的開放平臺。支持民營企業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從產品功能、服務質量、平臺維護到生態鏈的多層次盈利模式中獲取自身的獨特競爭優勢。三是支持民營企業構建數字經濟生態。政府政策是實現民營企業數字賦能的外因,內生動力仍然源于企業自身。企業需要樹立數字思維和數字決策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適合自身的數字化產品及服務。加強在應用開發、應用鏈形成等領域的探索,圍繞“基礎研發—概念驗證—應用開發—智能制造—應用場景測試—用戶體驗—方案解決”全鏈條,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業務場景相融合,推動各領域民營企業融通發展。
聚焦“新業態”布局,推動民企與各類市場主體共建高質量的產業生態。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立足各自優勢,綜合運用集群式和嵌入式發展模式,積極參加國內經濟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最終形成高質量的產業生態。一方面,促進民營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網絡發展。通過規劃引導,因地制宜選擇重點產業和優先領域,推動民營經濟與各類市場主體集群化發展,拓展“點—鏈—線—產業集群—重點園區—協作網絡”的產業合作格局,構筑從知識技術創新源到創新轉化基地的產業協作網絡,推動形成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高端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鼓勵形成多業態交叉融合、多主體互利共生的新業態,構筑從知識技術創新源到創新轉化基地的產業生態。另一方面,鼓勵中小微民營企業深度嵌入大型企業的產業生態。以認知嵌入為基礎,降低企業與生態網絡中其他組織間溝通合作的“壁壘”,共享生態網絡價值觀;以關系嵌入為抓手,增強企業與生態網絡中其他組織間的接觸和交流,獲得前沿技術發展所需的知識和信息;以結構嵌入為突破口,通過與生態網絡中的更多組織產生聯結,獲取和利用更為豐富的資源,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更多便利性和可能性。最終通過上述多種融通發展和協同創新,形成高質量的產業生態。
(作者為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李慧祥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雄安新區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ZDA04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房漢廷:《民營經濟走向創新舞臺中央》,《經濟觀察報》,2022年11月11日。
②韓晶:《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人民論壇》,2022年第7期。
③科技部、財政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國科發區〔2022〕220號。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