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我國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至今,東北振興持續深入推進。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明確提出“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今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新時代賦予東北地區新的使命和責任,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將東北振興戰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格局,推動東北實現全面振興。
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北應“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積極履職盡責”,這是賦予東北的重要戰略使命。東北實現全面振興,必須以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為著眼點,立足全國一盤棋,跳出東北看東北,在更大的空間格局中審視東北、定位東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東北地區全面振興需要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廣泛與其他區域板塊和區域重大戰略對接交流,積極加強區域間合作,強化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區域特色和優勢,把握好新的重大機遇。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強的理念反映了國家追求科技創新以贏得國家發展主動權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目標。東北地區科教和產業優勢明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引領,培育和發展新的動力源,有利于東北地區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并以此引領本地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激發產業創新潛能,共同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雄厚的工業基礎。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東北地區的地緣優勢進一步凸顯,積極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緊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以及整個東北亞等經濟區域的發展交流中,吸取他們在資源分配、發展模式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經驗與智慧,有助于東北地區發揮好區域優勢,在助力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全方位提升東北地區的發展水平。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動的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東北地區應將本地區的振興發展置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自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克服各種困難,壯大區域實力,為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必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的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東北地區應加大力度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促使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商業模式、管理方式、組織架構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創新,企業等創新主體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與其他創新要素的協同作用,推動實現更快速的產業升級和產業發展。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東北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能夠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為改善農民生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辟新路徑。現代化大農業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水平的農機裝備,是擁有高技術密集度和綜合生產能力的現代農業形態。在加快東北地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增加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確保農民能夠獲得最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在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如鐵路、航空、船運以及數字基礎設施等方面,東北地區應進一步加強統一規劃和布局。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得到完善的基礎上,東北地區應強化區域合作,促進政策、產業、創新和開放方面的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充分發揮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四個中心城市的綜合帶動作用,實現東北振興的聚合效應,促進地區發展。在國際合作方面,增強前沿意識、開放意識,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等地區的聯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近年來,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常住人口減少等因素,導致東北地區面臨人口老齡化、人才外流等問題。為此,東北地區應采取多種措施,優化生育政策,積極推動普惠托育服務的發展,以減輕家庭在生育和子女教育方面的負擔;進一步完善青年人才的“引育”政策,加大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工匠型人才;優化頂層設計,健全各類激勵措施,廣泛吸納高素質人才投身東北地區創業發展。
努力構建國內一流營商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并培育一批優秀的創新創業企業。在產業布局方面,東北地區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是“工業不強”以及由此引發的“低值低智”問題。推動實現全面振興,東北地區需要通過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加快改善營商環境,積極發掘并激活內源式產業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集中力量推動重點地區、優勢產業、龍頭企業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積極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的工作,努力構建多點支撐、多業融合、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作者:房宏琳,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