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在南非參加一場新聞發布會。入場前人多,排隊等得著急。一名工作人員主動過來詢問:“我叫艾米麗,你需要幫忙嗎?”得知我的采訪需求,她熱情地帶我和另一位記者到媒體專用窗口辦理手續。采訪順利完成后,我向她道謝。艾米麗說:“不客氣,很高興幫助你,因為烏班圖。”
烏班圖精神是南部非洲部落的一種傳統價值理念,倡導“我們在故我在”,強調人們彼此依存、密不可分。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這樣生動闡釋烏班圖精神:旅者到一個村莊歇腳,完全不必張口向村民要食物和水,村民看到他停下來就會主動上前招待。在南非等許多非洲國家出差時,筆者經常能感受到烏班圖精神的真義——一種人與人之間天然的親近感與互助精神。
“贊揚一個人時,我們會說,‘你有烏班圖’。意思是這個人熱情、慷慨、好客,樂于分享自己的所有,也意味著我們緊緊相連,是一個共同體。”一位南非朋友的話令我印象深刻。強調人與人之間命運與共,是非洲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盧旺達有悠久的“烏姆干達”文化,強調大家通過互幫互助實現共同目標。許多非洲國家都有表達“獨行快,眾行遠”含義的諺語:東非國家有“一個人拉不動一條船”,塞內加爾有“每個人都是他人的慰藉”,莫桑比克有“團結一致,勝券在握”……這些都表明,團結互助是非洲民眾普遍認可的價值觀。
烏班圖精神深刻影響非洲國家的治理理念。1994年以后,它被南非政府寫入憲法、融入教育課程大綱,旨在解決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后南非社會的族群矛盾,動員人民團結一致建設新南非。許多非洲學者認為,烏班圖精神是泛非主義的價值觀基礎,在非洲國家建構、地區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烏班圖精神也吸引了不少西方國家的關注。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烏班圖精神關于分享和合作的主張,可以替代西方式的利己主義、強權政治等。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高度認同烏班圖精神,認為其可以更有效地促進非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烏班圖精神倡導“仁愛、共享”,同中國“仁民愛物、天下大同”等傳統理念不謀而合。南非駐華大使謝勝文表示,與中國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相似,非洲人也視彼此為兄弟姐妹,重視集體觀念。烏班圖精神提倡友愛包容、合作共贏,強調個人與集體和諧發展,強調人與人之間命運的關聯性和發展的共享性,與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通相融,為中非攜手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重要價值觀基礎。
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的今天,烏班圖精神尤顯珍貴。人類社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個人與集體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只有深刻理解烏班圖精神,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團結合作,攜手前行,人類的前途才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