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調研要聞】行走黃河看呂梁

秋末冬初,氣溫已經開始走低,黃河岸邊的山西省呂梁市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曾經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呂梁經過集中攻堅,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一邊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邊大力發展新興的富民產業,鄉親們干勁十足。

“從‘布袋底’爬到了‘布袋口’”

從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縣城出發,沿西南方向行駛1個多小時,便到了山溝縱橫的獅子洼村。

85后小伙蔡艷林是這幾年回村里發展的年輕人之一。在他家中,剛收獲的玉米堆滿了最長的那面院墻。

“這幾年,縣里出了很多鼓勵政策,山上的荒地誰開墾就歸誰種。拿我家來說,種的100多畝地里近一半都是開荒開出來的。今年,光玉米就收了3萬多斤。”蔡艷林說,除了種地,自己農閑時還會在村里打點零工。“和我在外地打工那會兒比,回來后不僅能照顧家人,日子也不輸!”

荒地開墾了,糧食豐收了,還要賣出去、賣上價。與獅子洼村相距不遠的一家企業,就是“下家”。

傍晚時分,群山環繞的蔡家會村升起了裊裊炊煙。在呂梁山花爛漫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小米色選機等設備不停轟鳴,一包包最新處理好的優質小米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進入倉庫后準備發貨。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對于小米、紅豆等優質雜糧以及雜糧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蔡家會村、獅子洼村、柳林村一帶空氣質量好、日照時間長、有機肥料多,非常適合開展旱作雜糧生產。這幾年,我們與周圍村莊和農戶開展了深度合作,生產的有機小米、手搟豆面、亞麻籽油等產品遠銷全國,年營收超過5000萬元。”公司總經理賀虎平說。

除了通過雜糧收購、土地流轉為村民帶來收入之外,這家山村里成長起來的企業還提供了一批高質量的就業崗位。據賀虎平介紹,企業固定員工中有20多名是在家門口就業的脫貧農民,每年工資性收入平均在5萬元以上。同時,適齡員工交納了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臨時工的平均年收入也在3萬元以上。

在獅子洼村黨支部書記蔡江寶看來,山村要想致富,就要多條腿走路。“種植玉露香梨、雜糧良種繁育、培植工藝品葫蘆、做大晉劇團……咱這現在能干的事兒多著咧!跟早些年比,村里的日子算是從‘布袋底’爬到了‘布袋口’!”蔡江寶說。

“找對方向,發展面貌就會一年一個樣”

黃河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因此,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產品附加值,成為沿岸村莊謀發展、促振興的重要選擇。

清晨的涼意還未散去,臨縣城莊鎮陽宇會村的香菇種植基地就已經忙碌起來:在山西菇隆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空地上,幾臺裝載機正忙著將新到的木屑從貨車上卸下。一旁的噴水器噴灑著水珠,確保每片木屑都能變“潮”。

“花梨木屑、棗木屑、石膏、麥麩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工后,制作成可以培養香菇的菌棒。這些菌棒,有些直接銷售給下游企業,有些留在我們自己的基地內種植香菇。”46歲的公司創始人王海艷隨手拎起一根菌棒說,別看它不起眼,卻渾身是寶,是致富增收的一門好生意。“今年,企業在手訂單300多萬棒,預計全年利潤超過100萬元。”

這門生意好在哪?王海艷算了一筆賬:一根菌棒從制作到上架出菇,大概需要4至6個月。每個菌棒的生產成本在2.5元至3.3元,直接銷售可以賣到2.9元至3.9元。如果企業繼續培養,每根菌棒能長出1.5至2斤的香菇,帶來的收入至少達到7元。不僅如此,使用完的菌棒還可以“變身”為有機肥料或生物質燃料。

好生意不僅要有眼下的實惠,更要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廣闊的增長前景。

“臨縣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四季分明、日照適度、晝夜溫差較大,很適合發展菌菇產業。同時,臨縣作為著名的紅棗產地,還能為菌棒制作提供充足的原料。”王海艷說,在菌棒制作中添加10%至15%的棗木屑,培養出的“棗木香菇”具有更加豐富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

當地政府在土地流轉、園區建設、引才育才等方面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也是讓王海艷下定決心全力投入菌菇產業的重要原因。根據政府規劃,未來城莊鎮將建成全國棗木香菇產業強鎮,打造農文旅康融合示范園區。

“目前,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3000萬棒,年產值達3億元。其中由臨縣返鄉創業青年成立的萬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配套新建了生產香菇脆零食的全新生產線,將通過一二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值。我們正在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讓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找對方向,發展面貌就會一年一個樣。”臨縣城莊鎮黨委書記孟飛說。

“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

數據顯示,呂梁市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7年的1.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7年的1.5倍,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村級經濟發展基礎和發展思路的持續優化。

有的變廢為寶,填荒溝變良田——

一直以來,“住在河邊不見河”是郭家溝村的尷尬。盡管村子跟黃河的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但在群山和深溝的阻隔下,村里人要想去黃河邊走一走都頗為不易。原來,村子北側的麻沙溝屬于典型的“V”型山谷,山頂與溝底相差達236米,山崖坡度角也較大,人員難以進出。不僅如此,這個山溝還是典型的“四荒地”,遍布沙石,無法耕作。

2014年底,宏光發電公司2×300MW煤矸石發電項目通過試運行。電廠煤炭燃燒發電產生的灰渣每年達80多萬噸,除了外銷的部分,還留下50萬噸左右用于麻沙溝的填充改造。9年多時間下來,宏光發電公司和當地村民一起努力,將發電產生的灰渣變廢為寶,最終從荒溝中“摳”出了350多畝平整的土地。

“我們在向陽的斜坡處種植赤槐、苜蓿、松樹等作物來穩定壩體,防止水土流失。未來,再墊上1.5米厚的可耕作土層,就能使其成為正常的良田了。”山西國際能源集團宏光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延彪說。

有的點石成金,以科技促振興——

不含礦產的普通巖石,1噸只賣40多元。不過,在柳林縣王家莊村,普通石頭的“命運”正在發生改變。一家名為山西石器時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以普通石頭為原料,研發生產鈣基綠色新材料產品,并加速邁向產業化。他們用當地普通巖石生產的棒狀納米碳酸鈣可替代80%的炭黑,市場售價約4000元每噸。

從40元到4000元,是怎么做到的?該公司董事長劉世軍說,企業與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濕法冶金和生態循環新技術,最終制備出棒狀納米碳酸鈣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可廣泛用于橡膠、造紙、涂料、塑料、風電葉片等領域。

目前,企業的中試生產線已經順利運行了3年,正在建設一期3萬噸/年鈣基綠色新材料生產線,80%的設備已就位。二期工程特種納米碳酸鈣的產能還將擴展至30萬噸/年。“我們堅信,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劉世軍說。

大河奔涌,勢不可擋;鄉村振興,步伐堅實。如今,呂梁在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基礎上,推出新一輪“百企帶百村”政策。黃河岸邊的小村莊們,正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一股強大力量。

原標題:

山西省呂梁市地區生產總值過去5年接近翻番,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行走黃河看呂梁

責任編輯:張宏莉
標簽: 調研要聞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