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成功舉行,為促進各國政府間多邊科技合作,搭建國際科技交流平臺,增強國際科技創新協同發揮了引領作用,也是建設全球科技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但隨著當前國際戰略競爭的加劇,全球科技合作受到一些西方國家的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的阻礙和沖擊,他們打造“小院高墻”,并拋出“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經濟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概念,嚴重阻礙了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與創新要素流動,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發展赤字和創新鴻溝。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追求,面對不斷分裂的科技創新生態,全球應攜手建立科技共同體,讓科技進步惠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從人類共同命運和整體利益出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帶動各國共同挖掘創新增長潛力,激發創新合作潛能,促進創新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理念,塑造國際科技合作環境。當前影響國際科技合作最核心的因素是理念分歧。一些西方國家受冷戰思維、霸權邏輯的深刻影響,將意識形態對抗引入科技競爭中,試圖構建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技術對立。它們以陣營劃分組建技術“小圈子”,以技術“小圈子”阻礙技術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使全球技術供應鏈網絡碎片化,影響公平、公正的技術標準制定和技術治理。排他性、不平等、歧視性的理念只會制造技術隔閡,阻礙全球科技進步。
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中國發布的《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為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倡導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崇尚科學、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平等包容、團結協作、普惠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是數字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特征,也是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迭代的內在邏輯。因此,秉承無國界、無障礙的包容開放的科學精神,堅持科技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協作,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互惠互享,既符合新科技革命發展的邏輯,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全球流動,構建開放自由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國際科技合作生態為各國技術、產業、供應鏈、數據、標準、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根本保障,也是以最優化資源成本和創新協作實現最大化創新效益的基礎。但隨著一些國家推動技術脫鉤等技術權力競爭策略,全球科技創新生態正面臨碎片化和等級化的風險。如一些西方國家推動的《未來互聯網宣言》本質上是聯合盟友和伙伴關系在全球互聯網中圈定一個“網中網”,并以西方價值觀為標準制定所謂“可信”標準,從而排除其認定的“不可信”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供應商。但事實上,全球同處在一個技術生態體系中,而技術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在于龐大的技術應用市場,沒有大規模市場為依托的技術生態將沒有生命力。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數字化、綠色轉型無法摒棄全球技術創新生態體系,更無法脫離全球創新市場。
在“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中國堅持推進科技創新人員和資源等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積極促進技術轉移和知識分享,中國已面向東南亞、南亞、非洲、拉美等區域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廣泛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智慧城市等;還與50余個共建國家建立知識產權合作關系。“一帶一路”的務實科技合作行動為維護和增強全球科技創新生態注入了正能量。
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國際科技治理體系。新科技發展在促進生產力進步的同時,也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不斷推進完善科技治理體系以管控技術風險,更好利用技術服務社會發展。中國始終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建設性地參與國際科技治理體系。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呼吁各國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范,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框架和標準規范,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在11月初召開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會期間,中國等28國及歐盟簽署首個全球性AI聲明《布萊切利宣言》,重點識別人工智能產生的共同風險并制定跨國風險緩解政策,成為國際社會首次就人工智能風險監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出正式聲明。
另外,隨著數據成為數字時代的生產要素資源,數據安全治理日趨緊迫,越來越多國家將數據治理和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作為其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要素。美歐雖然達成了《歐盟-美國數據隱私框架》,但本質上是非對稱的數據流動機制,嚴重侵蝕了歐洲的數字主權。中國秉持多邊主義,兼顧安全發展,堅守公平正義等原則,發起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中國+中亞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等合作,為應對技術發展新挑戰,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數字空間,發揮了示范作用,更為完善國際科技治理體系作出了切實的中國貢獻。
堅持多邊主義,構建包容、平等、均衡的全球科技創新格局。由于人類歷史上經歷的幾次科技產業革命都是單個技術領域的突破,引發產業變革和經濟增長只發生在了一些國家,導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分布不平衡。當前,人類正在經歷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多點群發,核心驅動因素是多空間融合創新,超越了地理空間和資源稟賦的限制,為全球每個國家實現科技進步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此全新的創新增長模式下,每個國家都可以在全球創新生態中發揮獨特作用,創新能力取決于創新合作網絡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而不是排他性的“俱樂部”模式。
中國在科技合作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于構建平等、包容的科技治理伙伴關系,與更多國家的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科技發展支撐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轉型,推動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自2017年“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已通過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園區合作等務實舉措,提升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中國已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務實的國際科技合作行動,帶動很多發展中國家搭上了新科技革命的“高鐵”,收獲了創新發展的紅利,為構建更加包容、平等、均衡的國際科技創新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技文明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創造的先進科技成果最終都惠及全人類。因此,要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理念,推動構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共同體,以科技文明交流互鑒超越文明隔閡,促進科技進步與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作者:唐新華,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