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超大城市中,“城中村”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加強對“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成為城市治理中一大難題。廣州市運用數字化手段探索加強對“城中村”的有效治理,值得關注。
“城中村”的形成與中國獨特的改革開放進程有關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率先從東南沿海起步,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流向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形成跨省流動的打工潮。為了降低生活成本,增加收入,許多外來務工人員把居住的目光轉向城鄉結合部等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地方。這在一定意義上為“城中村”的出現提供了土壤,使其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以廣州為例,據資料顯示,廣州現有戶籍人口約1052萬,實際服務人口達2300多萬。對于一個外來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廣州的“城中村”多達271個。如此多的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對廣州市的城市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社會秩序帶來的挑戰可想而知。
從廣州的實際狀況看,“城中村”治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實現對人的有效管理。一方面要為外來人口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激活社會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人口、特別是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有效管理。在這方面,廣州面臨的問題概括起來大體有三:一是人口底數不清。基層人口底冊數據情況參差不齊,缺乏統一分類的人口底冊數據,人口標簽等業務信息不健全,數據難以被激活使用。二是部門、系統間的人口數據沒有真正打通,信息孤島突出,數據難以共享。三是基層相關應用系統不完善。基層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相關應用系統的有效支撐,基層工作的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數字化為“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從城市治理的理念看,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是現代城市治理普遍追求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必須與城市的發展戰略、使命相適應,如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保障城市高水平的運轉、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以及不斷解決城市發展和運轉中的難點和痛點。而大城市中的“城中村”問題,就是城市發展中的難點和痛點,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也會給城市治理帶來極大困難。
“城中村”治理的數字化,從本質上來說,并不改變城市治理的價值和遵循的原則,而更多是增加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手段和方式,使其更加高效、有更好的民眾體驗,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增加人民的便捷感、獲得感。首先,通過數字化可以實現“城中村”的精準治理。特別是針對“城中村”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數字化系統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處置,防止事態的擴大和蔓延。其次是可以實現高效治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基層治理的有效性,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問題得到解決和處理。第三是可以實現全域治理。不留死角,全面覆蓋,提高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用數字賦能,強化對“城中村”的治理和服務
從宏觀方面看,廣州主要采取了三大舉措,強化對基層“城中村”治理的數字賦能。一是建立統一大數據人口庫,賦能基層精準治理。通過市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匯聚多方人口數據,以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為基礎,匯聚活躍用戶數據,共建全市統一大數據人口庫。打造全市各區一體、聯動的人口精準管理體系,建立涵蓋人口數據核查、校驗、標記入冊等流程在內的一套閉環管理機制,切實保障全市人口精準化管理。目前已初步建成包含全市人口的大數據人口庫;構建統一的人口標簽體系,形成17個類別、130多個具體標簽,在“穗智管”“數字廣州基礎應用平臺”根據同一套標簽體系管理該類人群,實現全市人口畫像統一管理,賦能基層精準管理。二是提煉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在全市范圍推廣。為了從全局上加強對“城中村”的治理,廣州市出臺了數據賦能基層工作推廣實施方案,開展全市數據賦能基層治理工作;以市人口基礎庫為數據基礎,實現社區、街、區人口逐級匯總,統一管理;基層在核查過程中發現的差異數據,按照“一數一源、一源多用、整合共享”的工作機制,及時反饋到市級相關業務部門和市級大數據中心,形成數據的動態更新機制。三是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工具,提升數據服務能力。廣州市依托“穗好辦”和“數字廣州基礎應用平臺”,開發人口核查新工具,融合“穗康碼”“粵康碼”及身份證核查接口,提升區、街道、社區數據核查的效率和質量;提供標準地址服務,支撐精準治理實施;通過語義地址大數據和匹配算法,解決各類業務數據中口語化非標業務標準地址的關聯匹配問題,實現人口信息落網格、入樓棟;運用地址智能輸入提示等工具,賦能信息采集前端應用,實現地址信息“由填到選”,提升采集效率和質量。
從微觀層面看,廣州市全力推動“城中村”數據資源梳理、“城中村”數據共享實施、建設“城中村”綜合治理平臺、優化“城中村”智慧政務服務等工作任務落實。一是依托“穗智管”城市運行中樞,匯聚呈現人口治理相關成果,將人口、房屋、重點人群等信息關聯落圖入格,支撐“指揮調度一張圖”和“態勢感知一張圖”場景應用。規范數據治理標準,形成統一的數據賦能模式;持續推進“城中村”數據資源梳理和匯聚,目前共收集122個信息資源目錄,覆蓋率達82.75%;完成9個部門80個“城中村”治理相關主題數據的質量檢查。二是摸清“人”的底數。完善自然人的全生命周期數據體系,對孕產婦、孤寡老人、各類基礎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數據進行標簽化,形成精準的人口基礎數據庫,夯實基層精準化治理的數據基座。依托“穗智管”平臺,完成江夏村、三元里村三維地圖部署、開發工作,設計開發了“城中村”治理綜合平臺的市、區、村三級綜合看板,展示“城中村”治理智慧服務建設試點工作成果。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城中村”智慧政務服務。分類梳理基層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形成首批197個“紅棉碼上辦”事項清單。推出首個基層試點事項電子哨兵“刷臉”辦事,推進基層“少填少報”。推進5G消息推送,為“城中村”新增人口提供精準服務。構建新增流入人口識別模型,開發新增流動人口數據自動生成程序,以三元里村、江夏村為分析對象,開展數據分析模型試運行。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本文是研究闡述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健全互聯網領導與管理體制研究”(項目編號:22AZD066)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