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革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資源中最關鍵、最稀缺的頂尖部分。高質量推進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把握以下幾個著力點。
推進體制革新
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中,充足的資金投入至關重要。必須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不斷完善與之配套的資金投入體制機制,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
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中,要優化評價選拔機制,充分尊重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要強調和突出原創導向、需求導向、市場導向,以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選拔體系鼓勵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研究。要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動力。要關心和留意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學習與工作,在獎勵、提升、表彰等各個方面切實考慮拔尖創新人才的現實需要,以更加完善健全的激勵機制解決拔尖創新人才的“急難愁盼”。
落實高校主體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絕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須強化高校的自主培養能力。要不斷加強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自主權。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我國高校發展需要,適當給予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的自主招生和自主培養權,確保高校以更加科學、更加靈活的方式招收、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高校還要根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評價機制,以多維度、多層次、多要素的評價指標遴選、招收拔尖創新人才,并據此進行培養,衡量培養成效。
加強統籌協調
拔尖創新人才是關系到社會整體發展乃至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其培養是一項涉及教育、科技、產業等各方面要素的系統性工程。高質量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僅是政府部門和高校的主體責任,還是社會各界的應盡之責。因此,要秉持系統觀念,高校、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方有效協同,形成高質量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最大合力。
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要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升到關乎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在全社會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宣傳和引導工作。企業單位要積極與高校部門開展科研合作。通過校地共建產教聯合培養基地、校企共建研發中心等合作方式,探索形成社會多元力量一體共建、高度貫通的培養體系。社會各界要形成支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正向輿論,營造支持人才、支持創新的社會環境。
注重鏈條融合
高質量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堅持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思維推進培養各環節、各方面的鏈條式融合發展,在強化各個教育階段的高度互動和上下聯系的同時,注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橫向架構,從而構建上下銜接、橫向融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格局。
一方面,打破人才培養的慣性思維,將高校與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等各學段教育緊密關聯起來,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及要求貫穿于不同學段的招生、教學、實踐等各個方面。針對不同學段中具備創新潛力的學生,要積極探索出科學有效的培養模式,為其針對性地設置連貫化課程,確保其獲得連貫化培養,形成頂尖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和整合。事實證明,拔尖創新人才的顯著優勢之一在于具備強大的綜合素質和健全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在多學科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等。因而,要通過跨學科、學科交叉、學科貫通等方式,不斷夯實拔尖創新人才的綜合能力。
立足全球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時代,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愈加激烈。針對時代之變、世界之變和中國之變,拔尖創新人才越來越需要具備全球視野。以國際合作的新模式推進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既能夠加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能夠在與世界各國的攜手合作中為全人類的科技創新作出重要貢獻。
具體而言,一是搭建全球學術交流與創新平臺,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要主動打破學科體系與地域環境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限制,與世界各國一同打造共建共享、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保障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與世界頂尖創新人才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二是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積極開拓與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合作,培養優質的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三是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交流互鑒和國際共享,加快推進教師資源、教學資源、工具設施等各類教育資源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
(作者:賈振博,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