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產業轉型升級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摘要】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板塊,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理論與實踐表明,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市場作用充分發揮與政府積極有為共同作用下產業實現動態轉型升級的結果。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面向未來,地方政府宜率先從優勢特色產業入手,優化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城市品質,改善營商環境,適時采取有效策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塑造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新業態。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 縣域經濟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縣域經濟活力得到激發,廣大農村地區擺脫了傳統束縛,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征和集聚優勢的產業名城。例如,江蘇丹陽是“中國眼鏡之都”,福建晉江是“中國運動鞋之都”,浙江永嘉是“中國泵閥之鄉”,等等。而且在實踐中,以“義烏模式”“晉江經驗”等為代表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出了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有為政府為保障的發展經驗,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興起,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天花板”效應日益顯現,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活力的關鍵,還對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視角

我國是人口規模巨大、地區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大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征。有些縣是產業強縣,長期位居全國百強縣之列,縣域經濟規模大、活力強;但一部分縣則是產業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缺少優勢特色產業。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認識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迭代升級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不竭動力。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優勢特色產業是很多縣完成工業化積累的基礎,也是人口城鎮化的“蓄水池”。工業化與城鎮化實現協同聯動、耦合促進,為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在工業化中后期乃至后工業化階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更依賴于縣城和重點鎮的城市品質,這些城鎮化地區一般被視為縣域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的主要載體,其發展質量直接影響著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能力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城鎮化能否為工業化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縣的工業或服務業層次和水平不如大城市那么高,但這種狀況與其現階段集聚的人口素質是基本匹配的。

縣域產業結構動態升級需要要素結構相應調整和優化配置。一般而言,縣域產業結構會隨著內外條件變化而向高級化升級,工業化在結構升級中得到拓展和深化,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順利實現的關鍵在于縣域城鎮化地區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提升。如果縣城和重點鎮作為縣域城鎮化地區不能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相適應的人力資本供給,那么縣域產業就極有可能面臨衰退的風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變成了“無本之木”。事實表明,那些縣域經濟發展得好的地方,都會大力推進城鎮化地區軟硬環境的優化升級,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市容市貌,建設成本較低、宜居舒適的住房,發展優質公共服務,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以吸引高素質人口流入。可見,我國當前要不失時機、扎實有效地推動縣城提質升級,通過提升城鎮化質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不同渠道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發展趨勢看,產業智能化、綠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從價值鏈分布看,縣域產業轉型升級能夠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把產品或服務做得更加精致,使產品具有品質更優、價格更實惠的特點。從技術創新看,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縣域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包括生產裝備、技術工藝、產品設計、物流運輸、銷售網絡等諸多環節都會獲得技術賦能的機會,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從產業鏈發展看,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鏈式反應不僅表現為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在延鏈中補鏈強鏈,還表現為與周邊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等層級更高的產業節點建立產業鏈供應鏈連接,進而形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從空間布局看,在技術條件改善的同時,縣域產業轉型升級表現為產業向園區集中和享受更加便利的產業配套和服務,產業布局更加集聚,產業空間組織呈現明顯的集群化趨勢;此外,產業園區具有強大的產城融合功能,既能為從業者提供宜居宜業的環境,又能夠為企業的污水集中治理、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等提供更具有經濟性的解決方案。綜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作用機制在于從不同渠道來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優化空間配置效率,改善產業發展環境。

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

偉大的時代賦予縣域經濟發展重大的歷史機遇,以江陰、昆山、義烏、晉江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強縣的發展經驗表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適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競爭力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法寶,其經驗主要包括:

第一,把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作為推動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淀,很多縣都出現了一批地方特色鮮明、中小微企業眾多、品牌知名度高、產業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產業或產業集群,如昆山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江陰的紡織服裝、鋼鐵冶金和裝備制造,晉江的制鞋、紡織服裝、建筑陶瓷、食品、紙制品及包裝等。然而,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這些優勢特色產業或產業集群不僅面臨著國內要素成本上升,還受到了高度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影響;并且,這些產業已進入成熟發展的階段,其產值增速趨緩,行業規模的“天花板”效應顯現。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的思路,推動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配套協作,引導中小微企業融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同時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業公共研發和檢測中心等各類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精準導向的產業支持政策,確保優勢特色產業有效應對發展環境的變化,平穩完成轉型升級。

第二,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能級的抓手。浙江溫州、福建泉州等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有益的經驗是促進專業市場與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幫助企業節約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成本以及獲得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除此之外,發展現代服務業能夠為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創新活力,金融服務、商務服務、法律咨詢、研發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則為當地企業在品牌創立、境內外上市、融資脫困、對外投資、技術升級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實踐證明,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不僅不會造成縣域經濟“脫實向虛”,反而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能級提升。

第三,把動態升級的產業園區作為推動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載體。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一些產業強縣先后經歷了鄉村工業“滿天星”式分布、企業入園集聚發展、產城融合發展、產業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協同發展等階段,產業布局形態變化客觀反映了這些地方產業園區動態升級的過程,也符合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的基本規律,是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空間表現。如義烏、晉江、諸暨等地積極探索產城融合模式,提高了產業園區的城市服務配套功能,有效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安居樂業。

第四,把探索市場化的開放模式作為發展開放型縣域經濟的方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走街串巷“雞毛換糖”的商業傳統讓義烏人的創業創新精神迅速迸發,從“馬路市場”的地攤經濟起步,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向露天的小百貨市場轉型。經歷多次的迭代創新,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了國際化、數字化、標準化、人性化、綠色化的發展快速路,并為國內外商戶提供國際化的展銷平臺,同時也通過來料加工、委托加工等方式帶動全國各地的大批中小微企業和家庭作坊參與生產協作。可見,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成功實踐,也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典型場景。

第五,把政府積極有為作為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從產業孕育到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每到關鍵時都要及時進行角色調整、策略轉變,從而更好服務企業發展。比如,晉江市政府先后針對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了質量立市、集群上路、品牌上市、創新驅動等重大戰略,促進產業集群在轉型中升級、在升級中提升競爭力。而且,從昆山、晉江等經濟強縣的發展經驗看,地方政府始終堅持維護市場力量正常運轉,尊重市場規律,與市場建立良性互動關系,把施政的重點放在優服務、造環境上,把“政府想做的”和“企業想要的”緊密結合起來,實施多輪簡政放權和審批制度改革,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

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我國的國情特點決定了不同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路徑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這就意味著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多元的。就現階段實際情況而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主要包括:

第一,以本地民營企業為主體,通過企業家群體的創新精神推動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向更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升級。雖然現階段低成本要素驅動的傳統產業或集群的競爭優勢相對下降,但在這些優勢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家仍然具有頑強拼搏、敢于創新的特質,在數智技術方興未艾的潮流中有機會開辟出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新路徑。例如,浙江多地利用工業互聯網構建產業集群協作平臺,使集群內的眾多企業基于供應鏈高效協作并實現價值創造。

第二,經過招商引資引入區外的產業鏈龍頭企業,通過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帶動形成具有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對于我國東部的偏遠縣和中西部很多縣而言,本地產業整體偏弱但又具有一些特定優勢,現階段從區外引進產業鏈龍頭企業是比較務實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到來不僅能夠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能級,從產業基地建設起步,帶動產業鏈某個環節或上下游企業集聚,還能夠為當地塑造新的區域形象,形成較強的“滾雪球”效應。

第三,利用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過去,在傳統資源粗放或簡單開發難以取得市場優勢的情況下,我國很多縣的資源優勢不得不處于“沉睡”的狀態,然而,如今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這些資源優勢未來有望變為產業發展的新優勢。例如,優質的生態旅游資源可變為線上旅游產品,在虛實結合的場景應用中通過流量、知識產權轉讓等途徑獲得經濟收益。

第四,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培育發展新優勢。我國很多縣具有對外開放新優勢,特別是沿海、沿邊、沿江和陸海大通道的地方都有優越的開放條件。這類地區如果能充分利用對外開放條件,爭取設立特殊海關監管區域,優化企業出口環境,在一些小眾化的產品領域就容易形成出口優勢。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這類地區將有更多機會換道超車,借助電商、直播等平臺發展優質農產品、生態旅游、特色工藝品等產業。

第五,依靠交通樞紐的優質客流資源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隨著高速交通網絡外溢效應顯現,很多縣都在搶抓高鐵站或民航機場開通的機遇,利用快速便利的出行條件進行引資引技引智,通過引進人才和科技成果、導入新業態投資等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隨著要素成本上漲,越來越多行業趨于能夠及時響應市場變化的區位布局,于是那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機會承接產業轉移項目,從而實現產能快速達產和投放市場。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安徽有些縣抓住高鐵開通的機遇吸引了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產業轉移,從而加快了后發趕超的步伐。

第六,抓住農業現代化催生的新增長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出現較快增長,農業產業鏈拓展得更長,業態更加豐富,且朝著數字化、功能化、多樣化、融合化等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農業。那些傳統農業縣或農業大縣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可以改變農業傳統經營方式,通過技術賦能、商業模式變革、體制機制創新激勵等方式培育農業發展的新業態,在產業融合發展中找到了興農強縣的突破口。

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挑戰與對策建議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國縣的數量較多、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激烈的區域競爭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從產業發展路徑看,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著來自以下方面的問題挑戰:

一是產業優勢特色不足。一些縣缺少實力較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縣城產業長期處于“空心化”的發展狀態。很多縣雖具有優越的資源或區位條件,但這些優勢條件卻因各種原因而難以成功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一些地方本地人創業辦企業的意愿較低,創業成功示范效應不足。二是產業轉型升級動力偏弱。一般而言,縣域經濟的基本特點是發展比較成熟的產業和擁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但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就顯現出來。在這種情形下,中小企業通常不愿意冒著投資風險去引進、消化先進技術或開辟新的產業賽道,也缺少能力去攻克新興技術,于是產業衰退風險不斷累積、上升。三是產業平臺低質低效發展。很多縣建設了各種類型和主題的產業園區,園區布局比較分散、產出強度較低。并且,受到園區產業項目招商困難、產業配套欠缺、園區服務管理粗放、發展空間受限等因素影響,部分縣產業園區的綜合效益偏低。四是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有待完善。有些縣的縣城市政設施相對落后,補短板的包袱比較重。有些縣城至今沒有修建地下管廊,有些縣城的市政設施嚴重老化,還有些縣城防洪排澇設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務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存在。五是治理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有些縣的產業發展比較盲目,錯過了產業轉型升級窗口期;另一方面,有些縣改善營商環境的意識不強,服務當地企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針對以上問題挑戰,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各級政府在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同時,需要高度重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還要著力提升縣城和重點鎮的城市品質,使其更加宜居、更加便利,這樣才能對人才和勞動力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第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地方政府應著手從保市場主體向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轉變,在項目融資、市場拓展、用工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扶措施,著力為企業降低用電、用氣、物流等方面成本。適時推出力度大、個性化強的政策,對于優勢特色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上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補鏈強鏈,支持更多的初創企業利用數智技術、政策環境、緊俏資源等條件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第二,增強優勢特色產業的新動能作用。地方政府要實施產業強縣戰略,但不宜盲目發展工業,而要堅持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因地制宜選擇立縣產業。做好產業強縣這篇大文章的突破口不僅在于找到適合本地發展且能趕上市場風口的優勢特色產業,還在于挖掘一批敢于拼搏、具有商業意識的創業人才。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縣域經濟發展比以前更依賴以實體經濟為主體、虛實結合的經濟形態,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全方位實現數字化轉型,融合線上線下業務,貫通產業鏈上下游不同環節,把縣城或重點鎮建成優勢特色產業創業的大平臺。地方政府應打破傳統產業培育發展的思維束縛,針對優勢特色產業既要大膽引進外來企業家,同時也要吸引在外企業家回鄉發展,高標準、高起點設立專業特色、精致服務、政策有力的“創業特區”,吸引和培養一批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第三,創造條件吸引集聚人才。針對縣域吸引人才難的問題,地方政府應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堅持“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為,不求所在”原則,針對本地產業需求,積極搭建吸引優秀人才回鄉發展的優質創業平臺、優惠政策平臺和優享生活平臺,精準對接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中介服務人才等各類人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實施“人才新政”,利用事業、待遇、環境、服務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四,著力提升城市品質。當前形勢下,各級政府應不遺余力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改造提升縣城和重點鎮的基礎設施作為工作重點,協同推進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或改造升級排污防澇、供水排水、電力通信、抗震民防等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縣城和重點鎮承接農業轉移人口的能力,創造更好硬件條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中央有關部門應將財政轉移支付的重點放在中西部縣城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的工程,利用其后發優勢補齊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和建設運維的短板,進而解決長期以來的城市建設歷史欠賬問題。

第五,構建產業創新公共平臺。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引導當地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力量推動整合資源,吸引產學研力量共同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按事業單位設置和新型研發機構運作,負責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團隊攻克制約本地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設備、生產工藝、新產品開發等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鼓勵有實力的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搭建行業共性技術平臺,著力為同行業企業提供產品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產品質量認證等技術服務。

第六,精準改善營商環境。地方政府應把塑造高品質的營商環境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針對涉企涉訴較多的領域率先突破,在涉企服務事項中探索實施公開、透明、精誠、簡約的一站式服務,引入社會機構為產業園區入駐企業提供管家式服務。把創新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注重外地招商引資與本地招商擴資相結合,注重引商、引智與引技相結合,著力破解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瓶頸。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新形勢下我國區域高質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0GJS0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陸立軍、陳丹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義烏例證》,《改革》,2018年第3期。

②葉振宇:《激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經濟日報》,2022年6月2日。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晉江經驗’新發展新啟示”課題組:《泉州踐行“晉江經驗”的新發展新啟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責編/谷漩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