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任務,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再次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已成為應對風險挑戰、促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新興產業出現,帶動生產力的發展。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并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有其標志性的能源和產業。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能源分別是煤炭、石油和電力,產業分別是由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驅動的機器大工業。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新的工業革命將由綠色可再生能源和數字經濟驅動。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為人類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落后了。改革開放使中國回到了正確發展軌道,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補上了前三次工業革命落下的功課,終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與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從發展趨勢看,中國有可能在綠色能源和數字經濟的一些重要領域處于領跑地位。集中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中國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的機會。
根據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如數字經濟,包含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網絡經濟等;生物產業,如生物醫藥、腦機接口、中醫藥現代化、農畜產品育種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如航天工程、飛機制造、發動機、精密加工中心、海洋工程等;新材料產業,如碳纖維、石墨烯、各類特殊性能材料等;新能源產業,如低碳零碳能源、清潔可再生能源等;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如能源高效利用、循環經濟、碳撲集等;數字創意產業,如電商、帶貨短視頻、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領全球制高點。特別是盡快在芯片技術、量子技術、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基因技術、航空航天、綠色能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個產業相互融合,在相互滲透、借力、賦能中得到發展,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突出表現在信息技術賦能各個產業,可謂無孔不入。要把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突破口,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力求用基礎科學的突破為應用技術研究發展提供新賽道。加大力量補齊短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競爭力。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面廣的特點,以行業優勢企業為龍頭,聯合眾多中小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或產業集群,實施集群式發展。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打造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增強資金保障能力。發揮創業投資和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項目的投資牽引作用,按市場化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發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加大創業板、科創板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持續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刻演變,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智能產業、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極大改變全球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產業發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持續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運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項重大任務。這對優化投資結構、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南亞轉移。只有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智能化改造,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用數字孿生技術把傳統生產線改造為無人化的智慧生產線,才能實現產業的有序遞度轉移。同時,也只有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傳統產業中能源資源密集型占較大比重,應當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和技術,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降耗技術加以改造,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從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著手,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向能源技術創新要動力、要效益。一方面,要推廣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另一方面,我國在綠色能源技術和綠色產業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要積極擴大綠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當前,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農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面臨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水平低和國際競爭力低的突出緊迫問題。要圍繞建設農業強國,加快用智能化、綠色化技術進行改造,通過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把農業打造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使農民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建設農業強國不僅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需要,也可以釋放巨大需求潛能,對有效解決當前需求收縮突出問題、緩解以至消除經濟下行壓力有重大意義。
對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既要有精密的傳感、控制等設備,又要有針對不同生產線的軟件系統,是一項技術和知識密集度很高的工程,必須由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來完成。各地政府都應當把本地企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作為一項重大任務作出規劃,并給予鼓勵和政策支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推動區域經濟跑出“加速度”。
積極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類。
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泛在高效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等。創新基礎設施包括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有了現代化基礎設施,就能放手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服務,如云辦公、云課堂、云視頻、云商貿、云簽約、云醫療等,改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對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推動我國整體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從短期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將通過促就業、擴內需等有力舉措穩住經濟基本盤。從長期看,基礎設施建設在堅持適度超前的基礎上,將更加重視對經濟結構的長期調整要求,充分發揮其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回顧世界現代化史,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計算機等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都離不開相應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適度超前發展。近年來,我們迅速建設起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和信息網,極大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條件,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統籌規劃、精打細算,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設周期長、投資回收慢,需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算好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賬”和“綜合賬”,努力尋求多目標之間的平衡,發揮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現代化產業發展
國際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競爭。我國已經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但部分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急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現代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現代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力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由過去的跟隨、同步轉變為引領。
對于產業發展的共用技術和“卡脖子”技術,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盡快予以攻克。有關部門應圍繞重大技術課題,組織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研發隊伍,實施協同攻關。發揮“兩彈一星”精神,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務必在關鍵設備、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上取得突破。芯片是數字經濟的“工業糧食”。芯片是一個微小而又極其重要的器件,現代生活中凡是帶“電”的產品幾乎都嵌有芯片,與芯片制造相關的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我們注重在應用技術和應用產品上發展,形成了對芯片的巨量需求,要把芯片自給作為新的“上甘嶺戰役”,務必打贏這場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攻堅戰。
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我們既不能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一是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骨干和帶動作用。國有企業集中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打頭陣、當主力。圍繞增強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國有企業科技研發投入的激勵機制、技術成果的評價考核機制,把國有企業潛藏的巨大創新能力釋放出來,為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歷史貢獻。二是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專注品質,追求卓越,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不斷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有效調動員工創造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切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