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本期大家談,我們選編3篇來稿,分享各地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生動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精神支柱、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編者
扎根歷史凝聚共識
徐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秋國慶假期,多地立足歷史文化資源,推出特色文旅活動。在北京市,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新時代考古成果展,游客可以一覽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發展歷程;在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數字體驗館,游客穿著漢服就能免費觀影,還能以“親身試、親自演”的形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河北博物院推出非遺戲劇曲藝展演,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展示體驗……以輕松新穎的方式展現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有助于寓教于樂,不斷增強人們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日常生活,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就能不斷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祖國發展繁榮而團結奮斗。
創新載體潤物無聲
張向陽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筆者帶著孩子走進北京市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到天安門廣場,與“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合影;打卡長安街沿線的主題花壇。孩子的專注目光、自豪神情,流露出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之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愛國情懷在無形中涵養。
倡導愛國主義、弘揚愛國精神,離不開一定的形式和載體。校園里,觀看愛國主義教育視頻、講好紅色故事等活動接續開展;走出校園,紅色研學等教育活動更加富有特色。當下,儀式感和細節感兼備、參與感和代入感極強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日益豐富,吸引越來越多青少年自覺傳承革命先輩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
用心發掘細節,創新呈現載體,才能讓更多青少年從歷史中體悟家國命運與共、激發強國志和報國行。讓愛我中華的種子在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牢牢扎根,他們日后必能長成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足民族面向世界
周山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扎根于本國實際的深厚土壤,也在觀察世界中博采眾長,這樣的愛國才兼具理性與熱情,更持久、更堅定。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富強興盛。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中國的命運始終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關。一批又一批中國維和工兵分隊和醫療分隊來到剛果(金)執行維和任務,為和平堅守,展大國擔當;“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累計派出超過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個國家,開展醫療衛生、農業技術等方面服務;在聯合國有關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舉辦的應對新冠疫情網絡會議上,中國青年代表向全世界分享科學應對疫情的經驗做法……在國際合作中激蕩智慧,在互學互鑒中汲取營養,在文化交流中增強自信,能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讓我們在平視世界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投身到報效祖國中。
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也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胸懷。這讓我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愛國主義精神將以更具感召力的姿態,給予我們深厚滋養,引領我們在胸懷天下、兼收并蓄、交流對話中升華對國家的深切情感,在求同存異、互學互鑒、攜手合作中為國家乃至全人類和平發展的崇高事業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