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大家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長江沿線省市考察調研,先后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擘畫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發展藍圖。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時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筆者認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利器。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橫跨東中西部地區,覆蓋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區域性、整體性、系統性特點明顯,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亟須通過加大科技支撐,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解決流域性、區域性復雜生態環境問題。
為加強長江大保護科技支撐,2018年,生態環境部采用“1+X”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聯合近3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5000余名研究人員,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向長江沿線66個駐點城市派出跟蹤研究專家團隊,聚焦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協同攻關。三峽集團積極發揮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骨干主力作用,出資支持長江保護修復聯合研究。政產學研用聯動、央地協同的合作模式促進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見效。
在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上,按照“科學研究與管理決策緊密結合、與治理方案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建立“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工作模式,實現了科技和行政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動形成“多元主體協同”的區域生態環境柔性治理體系。
在系統研判和集成創新上,利用科技支撐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自長江聯合研究實施以來,通過“把脈問診”長江全流域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風險“病灶”,揭示問題成因及機理,先后開出300余個“藥方”,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專項600余項成果在長江大保護中轉化應用,形成長江健康“體檢表”、病因“診斷書”和專門“知識庫”,并提供了技術“工具箱”和科技“產品庫”。
在駐點幫扶和助力地方上,駐點工作組深入一線,送科技解難題,解決地方生態環境治理“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瓶頸。例如,在浙江嘉興,駐點工作組從源頭管控、入湖清水廊道構建等方面提出對策,實現南湖水質持續改善。在貴州貴陽,洋水河出境斷面總磷由1.61毫克/升降至0.2毫克/升以下,解決了總磷不達標的“老大難”問題,昔日“牛奶河”變成“清水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通過長江聯合研究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匯聚國家和社會力量,實施“1+X”科技創新大兵團聯合作戰,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科技協同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從“切塊式、片段化”向“協同式、整體性”轉變,能夠有效破解我國長江流域復雜巨系統面臨的碎片化治理困境。一方面,通過橫向協同聯動,可以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將科研成果串成“珍珠項鏈”,實現“點上突破、線上聯通、面上統籌”,從而成功打破科學研究中面臨的組織、學科、地域、技術、信息“五大壁壘”,有效破解科研成果“不好用、不管用”、研究與應用“兩張皮”等難題;另一方面,通過縱向協同協作,將科技嵌入管理和治理中,“國家隊”與“地方隊”聯合攻關,可以科學確定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有效支撐國家和地方的管理決策。
近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22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I—III類)比例為98.1%,與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前的2018年相比,提高了10.6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3年全線實現II類水質。“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頻露臉,在長江消失多年的鳤魚出現頻次不斷增加,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提高。
未來,面向中長期“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結合“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如何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關鍵問題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助力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筆者認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向科技要答案、要方法、要出路。
首先,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在長江流域持續深化“1+X”聯合攻關和“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通過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有效實現研究與應用、管理與科技、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發揮出科技協同攻關的強大溢出效應。
其次,要加快實施長江大保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著眼長江大保護新形勢、新變化、新問題,聚焦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開展戰略性、引領性集智攻關。針對一些技術瓶頸,加強聯合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最后,繼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應用,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科技支撐體系,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流域治理中國范式,不斷厚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作者:李海生,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