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C919大型客機投入商業運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今年以來,我國工業重點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日前,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京召開。會議指出,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征以及面臨環境條件變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我國新型工業化進展如何?怎樣匯聚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力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制造業規模居世界首位
“最近,我乘著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東風’,購買了一輛國產新能源汽車,并在自家院子里安裝了充電樁,充電方便、劃算,駕駛體驗也很棒。”家住山東農村的新能源車主劉新強說。
隨著政策“組合拳”效果逐步顯現,我國汽車市場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今年1至8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22.5萬輛和182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4%和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43.4萬輛和537.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9%和39.2%。據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這是我國汽車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個縮影。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如今,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體系更加健全。
同時,工業規模進一步壯大。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33.2%,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今年以來,受市場需求不足影響,工業生產一度面臨一定壓力,但隨著經濟恢復,市場需求擴大,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工業生產逐步企穩。
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其中,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光電子器件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7.8%、73.7%、29.9%。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工業生產平穩運行的積極因素增多。8月份制造業PMI中,新訂單指數升至50.2%,為4月份以來首次升至景氣區間,市場需求逐步改善。受企業生產改善影響,企業采購意愿增強。8月份,制造業企業采購量指數升至50.5%,回到景氣區間。同時,8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進一步收窄,有利于企業效益改善。
專家認為,下階段,盡管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我國工業轉型調整仍面臨壓力,但是隨著擴大內需等政策逐步顯效,產業升級穩步推進,發展新動能繼續壯大,工業生產有望保持總體平穩。
2.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快
“技術工人在監控室里實時控制水泥生產工藝”“系統會根據生產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提前預警,避免非正常停機造成損失”……
山東一家水泥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正積極對傳統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部署600余個傳感器,用于精準采集實時生產數據,并借助數字孿生仿真系統等,對生產工藝進行全流程精準控制,實現了生產效率提高5%、設備故障率降低50%。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甜頭”。今年以來,我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生產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同時,新產業、新產品增長較快,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強。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建成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總產值達20萬億元。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發展,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高端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
此外,綠色化轉型成效同樣明顯。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術裝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領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
“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可持續發展大趨勢,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工業領域綠色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去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已初步建立。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15.5%和31.8%。2012至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36%。截至2023年4月底,國家層面共創建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03家。
“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就是要從根本上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瓶頸,從源頭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劉文強說,要把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優化生產流程和工藝,促進節能降耗、提質增效,同時強化創新,培育壯大工業綠色發展新動能。
3.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全過程
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新型工業化面臨新的形勢,機遇和挑戰并存。
“總體上看,我國工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還不強,工業大而不強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正處在由制造大國、網絡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金壯龍說。
金壯龍表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錨定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目標,全面實施制造業中長期戰略和“十四五”發展規劃,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企業應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總工程師,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董事長肖雪說,要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錘煉核心能力,大力推動生產智能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推動產業鏈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邱靈認為,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強化數字技術應用,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著力提高產業數字化水平。
“要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關鍵,以自主可控、優質高效、安全穩定為目標,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更穩定暢通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補齊短板,著力鍛造長板。”邱靈說。
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專家建議,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行“揭榜掛帥”等新機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形成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我國將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助力我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說。
(本報記者 劉坤)
今年8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3.8%,充電樁產量同比增長17.4%,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77.8%。
8月份,規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1.1%和29.9%。
前8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3%;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長。
(劉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