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從娃娃抓起,通過生動活潑的勞動體驗課程,讓孩子親自動手、親身體驗、自我感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靈。”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生力量。童年是一個人文明素養形成的重要階段,加強少年兒童生態文明素養培育,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少年兒童為抓手,促使他們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者、實踐者逐步成長為傳播者、推動者,可以有效帶動家長與同輩、聯動學校和社區等。
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不妨以親近自然的方式開展。創造輕松的氛圍,構建貼近真實生活的學習場景,才能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更好體認和尊重生命萬物。比如,有的學校探索體驗式環境教育,通過開設博物系列課、四季美學等課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提升他們的環境保護素養。在孩子心中播撒綠色種子、厚植綠色理念,推動他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將讓孩子終身受益。
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城管局、教育局等聯合發起深圳市垃圾分類“蒲公英校園計劃”,打造垃圾分類學校教育體系,建設蒲公英校園1600多所,促進垃圾分類在校園生根發芽,并通過“結對子”方式將垃圾分類長效機制推廣至四川省多個地市。目前,這一試點探索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可,并在全國推廣經驗。實踐證明,多方攜手、匯聚眾力,能讓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進一步走向深入,更有持續性。
推進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要更加重視鄉村地區,更好發揮鄉村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要看到,鄉村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還存在不足。面向鄉村少年兒童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推動“小手拉大手”,既有助于維護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也能促使農村地區更加重視綠色生產,從而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和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全國生態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有利于更好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凝聚智慧、創新舉措、久久為功,不斷提升廣大少年兒童的生態文明素養,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定能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