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研究揭示了現代化的內在動因、一般趨勢和基本特征,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的基本理論觀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式現代化,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近代以來,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新的矛盾運動中,人類邁入了現代化進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研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的基本理論觀點
現代化是人類走出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在歷史時間上,它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在歷史空間上,它是社會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全面變遷。
世界現代化的過程始于歐洲,14世紀至15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最早出現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隨著資產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不斷壯大,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開辟了道路。18世紀60年代和19世紀60年代后期,歐美先后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以英國、美國、德國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先后實現工業化,確立了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統治地位。在西方國家進行全球擴張的過程中,一些國家被卷入現代化進程。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為東亞地區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國家。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考察研究,揭示了現代化的內在動因、一般趨勢和基本特征,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的基本理論觀點。
首先,在歷史方位上,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技術社會形態與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統一,在“蒸汽磨”取代“手推磨”的過程中,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取代了封建主的社會,形成了第一個現代社會形態——資本主義。一般而論,科技革命、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世俗文化、城市發展等是在表象上不同于舊時代的主要特征。資本主義這個“現代社會”在文明發展中具有領先地位,正像它在一個國家內通過瓦解舊的農村經濟結構,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在世界范圍通過不斷對外擴張,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形成了現代化的世界潮流。
其次,在歷史過程上,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從地域性的特殊進程轉向世界性的普遍進程的過程。隨著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生產社會化規模不斷擴大,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在不斷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中,資產階級使所到之處的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都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并卷入到資本主義文明中來。新的分工和交往打破了這些民族、國家和地區原有的封閉狀態,造就了在相互依存中走向統一的世界歷史進程。
最后,在歷史趨勢上,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在生產力的推動下超越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過程。資本主義開啟了世界歷史,但是世界歷史的未來是共產主義,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容納不了不斷發展的社會化的生產力,最終會被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共產主義所取代,這是資本積累規律即資本邏輯的必然結果。這既是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自身否定,即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也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從自然的“依賴關系”到“物的依賴性”、再到“自由個性”①的歷史性轉變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始終是決定性的因素,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因此,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充滿了矛盾和沖突,在私有制和舊的社會分工的條件下,這種矛盾和沖突是對抗性的,存在于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漫長歷史發展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私有制的完成和最高形式,也是這種對抗性的生產方式的最后形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成和積累了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因素,孕育著走出對抗的新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世界歷史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現代性和現代化的認識和批判視域,蘊含著對世界歷史未來發展的預見和判斷,是我們理解和把握世界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性的現代化潮流,部分覺醒的中國人很快就意識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努力,在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人最初選擇的是向西方學習,多次努力失敗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啟蒙和覺醒,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始用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以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
中國如何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中艱辛探索和不斷開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始。隨著實踐的不斷拓展和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在世界現代史上沒有出現過,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由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在實踐中探索解決。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制造業第一大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系統闡釋,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依據、理論淵源、實踐基礎和本質特點,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方位和世界意義,為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指明了一條充滿生機活力的康莊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式現代化,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揭示了世界歷史在經歷新的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對于現代化提出的歷史任務和現實要求:既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又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保護環境;既要實現社會整體進步,又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物質生活資料的全面豐富和個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遵循自然規律,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高度重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刻影響,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新的思考不斷深化我們對世界歷史以及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揭示了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的過程中,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另一方面,探索解決公有制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有機統一、市場和政府相互作用等問題,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本,既要積極引導和發揮資本所具有的增值、競爭、擴張等自然屬性,又要有效限制和克服資本所具有的剝削、對立、分化等社會屬性,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促進財富生產、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這些新的經驗不斷深化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的政治經濟學思想。
最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揭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改寫世界現代化版圖上的獨特貢獻和重大意義:一方面,現代化是一個一元多線的過程,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要依據本國的現實情況和歷史文化傳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那種將“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本質上是西方資產階級試圖“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的說教和話語霸權。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新的創舉,它否定了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西方現代化道路,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中如何避免兩極分化和物質主義泛濫等諸多難題,摒棄了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的野蠻老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證實了馬克思曾經提出的關于人類文明在落后國家的發展,可以有“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②之路的設想,為人類對自身發展前途命運和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和認識貢獻了中國智慧。這些新的概括不斷深化我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項目編號:22JJD720008)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頁。
責編/銀冰瑤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