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現,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呈現新氣象。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些重要論述,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能否擁有自主的知識體系、切實推進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與發展,關乎國家發展與文明興衰。中華文明獨具特色,在悠久的歷史發展與傳承中形成諸多思想流派,體現著中華民族認識、理解和改造世界的獨特智慧,是中華文化知識寶庫的珍貴財富。但是到了近代,中華國運多舛、文明凋零,在列強入侵及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下,中國自主的知識生產進程非常緩慢。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中華文明的知識寶庫得以革故鼎新、煥發新的生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持續發展,在黨的領導下砥礪前行,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基礎框架。但與此同時,我們清醒意識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聲音還比較小、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不利局面,也深刻認識到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與發展需要,在汲取傳統思想文化資源和有效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基礎上,深入開展富有前瞻性、系統性和獨創性的學術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錨定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這一根本,以中國為觀照、時代為參照、問題為導向,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等方面,產出一批有思想分量與思維洞察力并與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相稱的重要學術成果。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是當代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偉大思想。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不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才能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基礎,它以知識理性的方式展現著中國觀察實踐、關懷人類的獨特視角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則方法等。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團結凝聚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引領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潛心學術,真正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充分展現知識分子的才華、抱負與責任擔當,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三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優化頂層設計,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潛心推進“三大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打造彰顯中國特色、風格與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應植根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從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汲取豐富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自覺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在破解難題的過程中尋找答案、總結經驗;關注思考人類發展面臨的具有共性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揭示和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富有中國智慧的理性認知與對策方案;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為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吸收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有益成果,充分彰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鮮明特征。
(作者:王愛蓮,系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講師、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